【社論】《艋舺》效應的面面觀

 |2010.02.28
2802觀看次
字級

今年春節最紅電影,當屬鈕承澤執導的《艋舺》。但《艋舺》的叫座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首先是盜版。前年《海角七號》轟動,上映三個月就出現盜版;而《艋舺》上映不到一個月,盜版已猖獗。

台灣曾是盜版王國,被美國列為「特別三○一」觀察名單,對台灣的貿易有不利影響。近年來,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執法,終於在去年把台灣從觀察名單除名。不料《艋舺》上片就出現盜版,再度傷害國家形象。

《艋舺》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片中的粗話、江湖「義氣」。教育人員指出,電影情節有如校園霸凌現象,擔心青少年模仿電影主角的「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以此做作為合理化藉口,包括「被欺侮時要找一群兄弟罩你」,還有歃血為盟等結拜情節,都讓教育人員憂心。

電影不同於實際人生,但青少年判斷力不足,何況青少年正處於愛模仿年紀,會有追隨偶像的行為。如反菸團體抗議影片中出現吸菸鏡頭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擔心青少年會「嚮往」主角吸菸的「帥勁與酷樣」。

大眾傳播媒體的「教育功能」不容否認,無論電影、電視、報紙及雜誌,其對犯罪新聞的報導,尤其細膩描述犯罪手法,成為犯罪的「教材」。近年熱門的美國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由於詳細描述警方辦案、蒐證手法,始料未及的成為歹徒「反蒐證、反偵查」的「範本」。

美國《教父》等黑手黨、幫派電影熱賣,沒有證據顯示黑道活動因此更猖獗;好萊塢拍攝大量警匪片,沒有人因此去打家劫舍、搶銀行或導致性情更加暴戾,是因為多數人了解戲劇不是真實人生,明白善惡之辨,能分曉哪些行為可以學習,哪些行為是違法的、違背善良風俗的,將遭社會唾棄。

日常生活的社會新聞,往往比電影更聳動、黑暗,《艋舺》呈現了相較正常社會複雜的一面,其實不須過度操心學生因此受影響,而可以當作社會科教材,善加利用為對青少年正向教育。

聖賢之人的善言善行能移風易俗,幫派宵小的粗言惡行,同樣能產生警惕作用。對電影《艋舺》,不必刻意阻止學生觀看,但師長應適度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電影是對各生活階層的了解,有時為了效果難免誇大,不應當真。

在學校裏,教師不要大動作說教,以免學生更好奇。校方可透過輔導體系,強化生命教育的感動,以電影的教育意涵為主題,引導學生正確識讀,從中學習反省與批判。

網路時代,資訊來源的管道很多,上線即可下載影片,盜版變得更加容易;學生絕非處於溫室,而是在五光十色裡找尋方向。以一部《艋舺》就擔心學生會受到負面影響,未免杞人憂天。然而,以一部《艋舺》就發現保護智財權的潰堤,的確令人憂心。《艋舺》展現社會多元文化的多個層面,有很多可以探討之處,可給用為機會教育,包括保護智財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