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向技術人力開大門 移民不再需大學文憑

文/林育立 |2019.06.02
1459觀看次
字級

文/林育立

在執政黨和業界代表歷時多月的反覆討論後,去年十二月十九日耶誕假期開始前夕,德國內閣終於通過《移民法》草案,大幅降低非歐盟外國人在德國工作的門檻。這一天可說是歷史性的一天,記者會上在大聯合政府執政的各黨代表全都鬆一口氣。

勞工部長海爾(Hubertus Heil)強調,「唯有確保足夠的人力,德國的財富和經濟才能繼續維持下去」,他說:「這是一部邀請人來的法律。」

人口老化人力不足
缺工荒恐威脅經濟

早在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德國就在義大利、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等國招募外籍勞工,許多勞工後來就成了德國經濟的生力軍,長住下來後,他們的第三代如今已經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

儘管如此,保守派人士長年來對移民一詞卻相當排斥,每到選舉朝野政黨就為「德國是不是一個移民國家」和「穆斯林是否屬於德國」的問題爭論不休。

二○一五年,德國爆發以敘利亞難民為主的難民潮,總共有一百一十萬人湧進德國。不少難民並非來自內戰頻仍的國家,而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才來德國,對於他們能否「換跑道」成為移民,左右兩派更是意見相左。

傳統上,左派對移民和難民相對包容,認為五分之一人口有移民背景的德國當然是移民國家,德國應該面對現實仿效加拿大等國制定《移民法》;反之,右派的保守人士則認為,難民潮已經讓德國應接不暇,憂心對難民和移民門戶大開會進一步助長排外勢力。在極右排外人士的鼓譟下,不少民眾擔心難民和移民會搶走飯碗,更大幅增加了社會理性討論的難度。

然而,德國需要一部移民法,對移民做有效的管控,吸引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首先,申請工作移民的手續繁瑣限制又多,業界多年來抱怨連連,早有必要修法。其次,隨著人口老化,嬰兒潮世代逐漸退休,就業人口將難以避免出現衰退的趨勢。

目前,德國全國已經出現一百五十萬個職缺,尤其卡車司機、車廠、資通訊業、護士、老人看護等人力全都缺。根據市調機構Prognos的預測,政府如果再不作為,到了二○二五年職缺將增加到二百九十萬人,遲早缺工的問題會成為經濟的絆腳石。

對各國技術人才下請帖
聘僱不再歐盟人優先


德國內閣剛通過的法案全名是《專業人士移民法》,主要針對德國最缺乏的技術人力,可說是有針對性的鼓勵移民政策,將原本非歐盟國家大學畢業生可以來德國六個月找工作的措施,擴大到技術人力。

也就是說,具有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人,只要證明自己有足夠存款,生活無需依賴德國的社會福利,就可獲得為期六個月的短期簽證,到德國專心找工作。未來工作時間超過一年,能完全負擔家庭生活開銷時,還可以把家人接過來。此外,「職位出現空缺,德國和歐盟公民有優先權」及「只有缺人的職業別才開放給外國人」的規定,現在也被取消。

德國原來就有重視技職教育的傳統,視技術人力為經濟的棟梁,這部新法對國外的技術人力開大門,只要有專業能力,技職證照被認可,無需大學學歷就可申請工作移民。

在難民的部分,德國在二○一六年實施《融入法》,針對已經取得難民資格的人,鼓勵他們學語言和工作,盡快融入社會。可是,申請難民資格被拒的外國人,如今也多達十八萬人,其中三分之一在德國已經住了超過四年,針對他們的居留,政府也修改了規定。只要連續工作至少十八個月,每周工作三十五小時,能養活自己而且說流利的德文,就可獲得為期二年的所謂「容忍居留」。

這樣的規定,可說是為這些生活適應良好的人開方便之門,協助他們融入德國社會,另一方面相對高的門檻,也可嚇阻外國人利用申請難民資格的方式,來德國找工作和享受社會福利。

今年上半年,備受業界歡迎的《移民法》可望在國會通過和施行。不過,不只德國,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即使德國向各國的技術人才發出請帖,但德國的工作和生活真的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因此解決缺工的燃眉之急嗎?德國其實也沒人有把握,但至少終於跨出了第一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