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文化遺產 佛像、雕刻、建築豐富體現

人間社記者唐福良高雄大樹報導 |2018.05.14
1628觀看次
字級
英國杜倫大學博物館總館長克雷格.巴克萊博士代為宣讀論文。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人間社記者唐福良高雄大樹報導】「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國際研討會,昨日舉行第三場論文發表,由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阿塔姆大學亞洲文明研究所前所長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與澳洲南天大學佛教研修學系主任覺瑋法師,分別就「犍陀羅巴基斯坦豐富的佛教遺產」與「佛陀在中國十六國時期的重要性─中國聖王與佛教轉輪聖王的同化」為主題,進行論文發表。

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教授專精於佛教藝術與建築、文化遺產、及犍陀羅的佛教文明研究,身兼巴基斯坦政府考古和博物館部勘探和挖掘處處長等職,本次研討會上由英國杜倫大學博物館總館長克雷格.巴克萊博士代為宣讀論文,會中展示自犍陀羅地區出土,包含刻有希臘雅典娜女神的古錢幣及不同風格的佛像、雕刻、建築與佛寺造型,讓與會學者更清楚了解犍陀羅豐富的文化遺產。

「犍陀羅」意指「芬芳的土地」,位於印度和西亞之間的邊界地區,其範圍包含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到現在的斯瓦特、布納(Buner)和巴雅爾(Bajaur)等地。從西元前六世紀以來,多次被來自印度、波斯、希臘等帝國輪番占領,最後,約在西元四百六十五年時遭俗稱「白色匈奴人」的索埃土魯人帶來致命摧毀,以火和劍摧毀佛教寺院。

千來以來,伴隨著不同征服者的入侵,犍陀羅在語言、文字、口語、寫作與思想上愈加國際化,廣泛的文化分歧也親密的融入人們的宗教生活中,讓當地神明、信仰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

當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將佛教推展至當地,以及中亞希臘藝術傳入,融合佛教文化與希臘文明的犍陀羅藝術,在貴霜王朝時開花結果。

西元一世紀到四世紀是巴基斯坦歷史上的非凡時期,雕塑藝術成為犍陀羅精神追求的助力,多以灰色片岩做為雕塑藝術主要材質。

在建築上犍陀羅也具有顯著特徵,例如在塔克西拉(Taxila)的Sirkap城市規畫、布哈馬拉(Bhamala)等佛教遺址,及白沙瓦谷(Peshawar Valley)等地組成一個融合海內外建築藝術的佛教建築群中,充分反映佛教文化現象。

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教授指出,犍陀羅佛教藝術的衰落始於薩珊人(Sasanian)和匈奴人(Hun)的入侵,當地人文藝術隨著城市和佛教建築被大規模毀滅而破敗,從中國朝聖者玄奘大師的記載中,精準描述出該地區隨處可見毀壞的寺院、佛塔和其他建築,曾經繁榮的文化中心變得何其荒涼,這場浩劫影響整個地區,形成現今的巴基斯坦。但佛教信仰並沒有在這些地區消失,絲綢之路看到的石刻與雕塑,都見證犍陀羅佛教藝術存在且流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