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在台適應不易,卻有人闖出一片天地!從印尼嫁來台灣的廖轉運(圖/記者李祖翔)悉心照料兩個身心障礙兒子,縱然遇到不少障礙,仍堅毅地陪著孩子接受治療與特教,並陸續考取通譯人員和身心障礙者臨時托育服務員的資格,她體悟到在困境中只要打開內心,就會有路可走,一如「轉運」之名,總能創造奇蹟。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新住民在台適應不易,卻有人闖出一片天地!從印尼嫁來台灣的廖轉運(圖/記者李祖翔)悉心照料兩個身心障礙兒子,縱然遇到不少障礙,仍堅毅地陪著孩子接受治療與特教,並陸續考取通譯人員和身心障礙者臨時托育服務員的資格,她體悟到在困境中只要打開內心,就會有路可走,一如「轉運」之名,總能創造奇蹟。
無助女人 毅力度難關
廖轉運從印尼嫁來台灣十四年,她曾無助過、也茫然過,甚至因為文化差異,十分痛苦,卻倚著堅持到底的毅力度過難關,成為令人稱讚的家庭守護者。
大兒子一出生就與眾不同,「不會說話」的特質讓廖轉運心慌,硬著頭皮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在語言隔閡又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只能拜託護士有空時幫她填寫病歷表。
當孩子確診為自閉症,她的第一個念頭不是擔心自己遭人閒言閒語,而是恐懼小寶貝會被社會遺棄,透過福利機構,孩子接受早療,可是,教育接軌依舊是最大阻礙,「在幼兒園相互踢皮球後,我告訴自己要有所作為,不能再坐以待斃」。再辛苦,她都願意用青春去換。
貴人扶持 自助又助人
孩子成長路上大病小病不斷,但廖轉運懂得往好的方面想:「後來我遇到了好心的小兒科醫師,不歧視、不數落,還幫助我轉診。」感謝一路走來的貴人,她不斷跟自己說,能學盡量學,一定要早點自立,不再給人製造麻煩。孩子讀書,廖轉運就跟著讀;治療師教孩子,廖轉運也不離開,堅持看到自己能教為止。
好不容易生活漸入佳境,金融風暴來襲,一家生計成問題,剛出生的小兒子被診斷發展遲緩,但是廖轉運沒有被打倒。研究特殊教育的大學教授和相同處境的家長,成為她最有力的後盾,不只願意幫她照顧孩子,讓她有時間工作,她也不負眾望,陸續考取通譯人員和身心障礙者臨時托育服務員的資格。
廖轉運帶著各式各樣的孩子到家中與兒子互動,既改變自閉症的特徵、增加接受度、多了朋友,又讓家長得以喘息,亞斯伯格症、唐氏症和智能障礙的孩子成為好麻吉,能相互尊重;有的孩子在家很會吵鬧,到了她家就平靜,「前些日子他們還相約一起打漆彈」。
積極學習 台灣新一代
廖轉運的用心有目共睹,一位研究特教的教授讚許她:「妳只是溝通的語言不足,其他方面都不輸台灣人。」
有次,教授又忍不住地問:「我沒看過一個特殊孩子能在媽媽的教養下改善這麼多,很好奇妳在印尼是做什麼的?」廖轉運說:「我大學是讀化工的,在工廠當品管經理。」教授恍然大悟:「看妳眼神就知道,一定不是普通人。」言下之意,肯定她遇到困難不逃避、積極學習的人生態度。
當孩子愈來愈健康,與先生之間也不再有文化、觀念的隔閡,「他現在都會把心裡話跟我說了。」廖轉運覺得現在很快樂、幸福。回想剛到台灣時的情景,簡直天壤之別,對她來說,異鄉不再恐怖、陌生,旁人眼中的她,很優秀、愈挫愈勇且有巨大責任感,堪稱女人典範。
廖轉運的人生體悟是:「只要心打開一點,就有很多路可走。」而她深信「守護家庭,我沒有倒下的權利。」也塑造了台灣「新」一代堅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