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漫畫到視覺文學 不再只是 囝仔冊

文與圖/鄭衍偉(Paper Film Festival總策劃) |2014.12.07
2308觀看次
字級
六○年代,全世界進入一個巨大轉折,社會開始反思主流價值觀,從美國、日本到歐陸,年輕人發起抗爭與學運,宣揚反戰、性別平權、打破種族歧視,想要顛覆物質至上與既得利益的單一價值。漫畫和搖滾樂一樣,是年輕人熟悉而親近的表現形式,也在這時跳脫傳統「囝仔冊」的限制,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圖/鄭衍偉
長井勝一創辦的漫畫雜誌吸引大量文化人投入,廣受學運時代的支持。圖/鄭衍偉

文/鄭衍偉(Paper Film Festival總策劃)

六○年代,全世界進入一個巨大轉折,社會開始反思主流價值觀,從美國、日本到歐陸,年輕人發起抗爭與學運,宣揚反戰、性別平權、打破種族歧視,想要顛覆物質至上與既得利益的單一價值。漫畫和搖滾樂一樣,是年輕人熟悉而親近的表現形式,也在這時跳脫傳統「囝仔冊」的限制,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

如今談到漫畫,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樣的畫面呢?

過去面對漫畫,我們經常會想到童趣、天馬行空,或者是「宅男」的印象。然而,我們也發現近十年來,台灣占據暢銷排行榜的作品好像完全不一樣。暢銷作家彎彎與高木直子喚起大家對於工作與旅行的共鳴,而《神之雫》以品評紅酒為主題;《深夜食堂》透過宵夜小店描繪人生際遇,更不是小朋友感興趣的領域。

或許,你也發現愈來愈多朋友在臉書上分享有趣的單頁漫畫,熱門的粉絲頁面甚至可以突破數十萬人按讚。這些分享漫畫的朋友平常似乎對漫畫並不熱中,甚至絕大多數都是已經出社會工作的青壯年,一點也不宅。

為什麼漫畫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這是因為過去五十年間,視覺閱讀跟隨我們的時代也一起轉變了。

打破傳統刻板印象

六○年代,全世界進入一個巨大轉折,社會開始反思主流價值觀,從美國、日本到歐陸,年輕人發起抗爭與學運,宣揚反戰、性別平權、打破種族歧視,想要顛覆物質至上與既得利益的單一價值。漫畫和搖滾樂一樣,是年輕人熟悉而親近的表現形式,也在這時跳脫傳統「囝仔冊」的限制,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

「囝仔冊」這種說法其實帶著複雜的社會影響。以美國為例,官方一方面抹黑漫畫,認為它是色情、暴力毒害幼小心靈,但同時限制主角不得是黑人,警察不得被呈現為反派;不正常的性傾向:譬如同志不得登場等等,從同志議題、性自主到政治參與,「兒童不宜」這個標籤變成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鞏固國家暴力的工具,進而直接干預言論自由。

過去主流漫畫如同綜藝節目或流行文化一般,在內容生產方面有一定票房需求和商業考量,所以總是會偏向愛情、冒險、打鬥等類型元素。然而,年輕人不想再騙小孩,他們想畫自己真正關心的社會變化,希望和同輩、甚至比自己年紀更大的讀者溝通。為了打破「漫畫是小孩看的」刻板印象,漫畫界出現了「漫畫新浪潮」,以地下獨立出版的方式顛覆主流出版的商業與法律限制。他們的實驗開拓出主流商業之外的自由表現,替日後漫畫藝術化打下基礎。

建立自己的發言權

漫畫新浪潮的最大遺產,是漫畫自此脫離童稚簡化的世界,正式成為一種社會的、成人的、可以思考與回應真實世界的表現形式。從此之後,從新婚夫妻意外喪子如何走出傷痛、國際人權記者遭人暗殺的採訪追蹤、返鄉尋根的家族記憶,到性別認同造成的家庭糾葛……全部都可變成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

為了跳出「囡仔冊」的刻板印象,全球漫畫界先後發明「劇畫」、「BD-Novel」或「視覺文學」種種名稱,都是想要把成熟深刻的題材與表現和「漫畫/Comics」這個稱呼作區隔。這和現在用「動畫」而非「卡通」來描述影像類的繪製作品,道理相同。

對於一個發展成熟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言,它必然會想要建立自己的發言權。視覺文學這個概念普及之後,德國重要視覺文學出版社「Reprodukt」創辦人德克.雷姆(Dirk Rehm)甚至說:「現在德國有些成人讀者甚至會說我看視覺文學,不看漫畫。」這就像同樣讀小說,但閱讀駱以軍和藤井樹就是不同。

閱讀漫畫也出現明確的讀者區隔,滿足不同的需求。視覺文學的讀者比較接近文字書讀者,而非娛樂性的讀者,連日本漫畫翻譯到西方世界,只要文學藝術性高,以成人為目標讀者,也都被歸入其中。

以《賽德克巴萊》為例

將Graphic Novel翻譯成「視覺文學」有其背景:Graphic這個字強調的是這種文體起於漫畫的圖像閱讀特色,但是不乏結合攝影、設計等多種表達方式。因此,我們採用較廣義的「視覺」一詞。從字源學回顧Novel這個字,我們會發現它描述的是十七世紀以來的寫實主義散文敘事作品(相對於傳統西方文學史的romance和epic)。如今,視覺文學包含了大量報導、時事議題、傳記、回憶錄、隨筆、遊記等真實題材,完全不是虛構的「小說/Novel」,因此將這個字翻譯為「文學」較為恰當。

「視覺文學」這個分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讓讀者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作品,也讓創作者更清楚自己想要和誰溝通。如今,柏林國際文學節邀請視覺文學作者與會;視覺文學作品《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改編電影奪下坎城大獎;《歡樂之家》叫好又叫座改編成百老匯歌舞劇;《紐約時報》等新聞界積極採用視覺文學製作國際新聞報導,而東京世田谷文學館將於二○一五年舉辦視覺文學作者岡崎京子特展……它們真的和《超人》或者《哆啦A夢》不一樣。

台灣缺乏這樣的分類,使得許多讀者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作品,也使許多優秀作品被埋沒在流行漫畫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賽德克巴萊》,絕大多數看過電影的觀眾都不曉得它的原著就是用漫畫表現,完全是台灣本土的視覺文學。我們期望台灣圖書館、書店、網路書店與漫畫出版社更積極採用這個分類,造福更多讀者與作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