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在家不工作 父母寵出永恆少年

 |2016.07.21
5790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不只啃老,精神科醫師近來發現,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年輕患者增加,不由自主賴在家黏著父母,連找工作的勇氣都沒有,又稱長不大的「永恆少年」。醫師建議若凡事都無法自己作決定、做什麼事都要人陪,且嚴重到影響社交、工作,應就醫診治。

二十四歲的獨生女「小美」從小備受寵愛,大學畢業後卻因工作不順造成自卑,辭職在家,甚至最後一定要父母陪同才願意出門。開業精神科診所醫師楊聰財表示,「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是本身人格出現問題,並非單純啃老。

楊聰財分析,患者小美從小特別受父親溺愛,大學畢業後雖然找到工作,卻因為習慣依賴、缺乏責任感且個性消極,常被主管及同事抱怨;加上抗壓力不足,只要有一點委屈就逃避,最後乾脆辭職在家。沒想到她辭職後依賴性愈來愈嚴重,必須父母陪才肯出門,不旦有失能狀況,且有失眠症狀,父母親覺得不對勁,趕緊帶她到精神科就診,確診罹患「依賴型人格障礙」。

楊聰財收治另一名約三十歲的男性,大學畢業後求職常碰壁,必須爸媽陪著一起找工作;就算找到工作也做不久,最短一周就離職,最長不超過三個月,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從辦公室行政人員到便利超商店員都做過,但都沒辦法穩定。

楊聰財說,這名男性在職場上容易有挫敗感,覺得長官、顧客言語不友善,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常常覺得委屈、憤怒,且工作能力不好,常把公司的文書作業帶回家,拜託爸媽一起完成。

父母要放手 孩子學自主

開業精神科醫師劉誠崇表示,根據國外研究資料顯示,「依賴型人格障礙」盛行率約百分之零點六,與遺傳、環境有關;不過一般認為,應與父母親的教育及環境相關性較大,患者可能從小父母過度寵溺,不願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長大後也很在意別人的評斷,造成無法自行抉擇、解決問題。

劉誠崇說,治療方面,可用藥物改善失眠及憂鬱等負面情緒症狀,更重要的是調整認知行為及自信重建,通常會鼓勵患者寫日記,訓練其從依賴事件中培養獨立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也要學著放手,讓患者學習自主、提升自信和獨立能力,當患者擴大社交圈,就能逐漸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

小檔案

永恆少年

「永恆少年」由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所提出,榮格認為,人需要經過分離至個體化的過程成長,如果個體化不成功,即便外表與年齡隨著時間增長,內心卻永遠處於青少年狀態,性格不成熟,無法承擔起責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