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人生】戰火下的兒童難民《五月的35日》

文/中玄 |2024.03.16
326觀看次
字級

文/中玄

以巴戰爭製造出不少兒童難民,許多兒童成為戰爭孤兒。以二戰時期為背景的德國電影《五月的35日》(原文片名Der Pfad,英譯The Path),講述的正是兒童難民的故事。

導演托比亞斯維曼改編魯迪格柏特萊姆(Rüdiger Bertram)的同名小說,並融合麗莎菲特科所出版的《逃離庇里牛斯山脈》回憶錄,加上德國童書作家埃里希凱斯特納的童書《五月的35日》,三書所構成的真人真事作品。

任何奇蹟都會發生

片中描述十二歲的德國少年洛弗,雖不是猶太籍,但因其父親是記者,寫報導得罪了希特勒,遭到納粹追捕。父子倆不得不逃亡到法國,再伺機從法國南部穿越庇里牛斯山脈,再從葡萄牙搭上前往美國的船班,和等待許久的洛弗母親會合。

當時法國已淪陷於德國,不管市區或入山小徑關卡,均受德軍管制。父子倆帶著愛犬阿迪,逃亡之路更加艱辛。幸而透過當時定居在法國南部濱海的巴紐爾斯之奧匈帝國流亡者麗莎菲特科夫婦和游擊隊員等,幫助他們翻越庇里牛斯山脈一條難民小徑到西班牙,此條小徑因著名哲學家華特班雅明從此逃難過,後來便取名「華特班雅明小徑」。

但不熟悉山路狀況之下,游擊隊員等還安排一位在西班牙內戰中,因父母親生死不明而成為孤兒的牧羊女諾麗雅,帶領他們,三人一犬,走向生死未知之路。所幸少年洛弗隨身攜帶的一本奇幻童書《五月的35日》,意指五月雖然沒有35日,透過時光穿越,任何奇蹟或希望都會發生的信念鼓舞著他。最後,父親犧牲自己被捕,但洛弗成功逃離,以難民身分來到美國,而諾麗雅則尋回其父母親。

我以後當新聞記者

全片並不算太過沉重或曲折,卻敘說著最沉重的兒童難民故事。洛弗算是中產階級之子,但聽聞美國的冰淇淋,也只能流口水想像其美味,可見底層民眾之兒童若淪為難民,如巴勒斯坦之戰火環境,生活將更加悲慘。如洛弗抵達美國,海關人員問他會不會「擦鞋」這兒童難民的一般工作,便知兒童難民的困境。

所幸,洛弗說:「先生,我不擦鞋,我以後要當新聞記者!」這話有志氣,是因為有母親等著他,但其他流離失所的孤兒呢?維護和平,勿啟動戰火,這也是執政者所要思考的避戰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