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宗》綠島魚群暴斃 魚型鏈球菌作怪

 |2008.06.09
1385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綠島去年底發生魚類大量死亡的神秘事件,在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如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的科學辦案抽絲剝繭之下,發現全球首宗魚型鏈球菌在開放水域感染的案例。

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綠島北側包括中寮、柴口等地發現大量魚屍被海浪沖上岸,高峰期長達兩周,偶發事件甚至持續到今年四月。經國家實驗研究院海科中心調查,死亡魚種達二十六種,已拾獲的總重量超過一千公斤。不解的是,死亡的魚類多是生活於水下三十公尺處會「到處亂跑覓食」的大型魚類,以石斑、鸚哥數量最多,且經解剖,魚屍都是處於空腹狀態。深海底棲、淺海珊瑚礁海域的魚類受到波及者甚少。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事發一周內著手調查,他起先做了各種不同的假設,包括環境的變動、非法的電、炸、毒魚等,但都一一排除。根據中央氣象局以及日本氣象廳的資料,當時氣溫與表水溫與往年相較並無異常。魚屍送農委會水試所解剖化驗,也沒有發現遭受電、炸的跡象。

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董瑞安對魚體進行氰化物、農藥等兩百種以上常用毒物分析,也沒有測出毒物殘留。最後,屏東科技大學動物教學醫院教授蔡信雄與獸醫謝嘉裕利用分子生物菌種檢測技術,發現所有死亡的魚體都有密度相當高的鏈球菌,魚類神秘死亡事件兇手於是現形。

鄭明修表示,鏈球菌感染通常發生在養殖魚類,在開放性水域發生感染的案例前所未見。他推測真正的案發現場應該在綠島燈塔的東北方海域,魚群在該處受到感染死亡,經東北季風吹到沿岸地區。

大型魚死亡比較多,是由於這種細菌需要魚「經嘴巴吃進來」,累積相當高的密度才會致命,大魚食量大,吃了受感染的死魚較易累積大量細菌而致命。由於這種細菌會讓魚類「食欲不振」,所以經解剖的魚屍都是空腹狀態。

鄭明修指出,魚型鏈球菌是人魚共通的病原菌,雖然加熱煮沸後可以消滅,但是在處理魚類時可能會經由傷口發生侵入性感染,須特別小心,也不建議民眾食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