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者】邱占祥、鄧濤 帶領團隊記錄地球故事

文/記者胡偉杰、鍾思睿 |2023.09.17
393觀看次
字級
邱占祥在進行野外考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遠古動物種群復原圖:和政盤繞雉。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鄧濤(左一)在進行野外考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遠古動物種群復原圖:真馬動物群。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遠古動物種群復原圖:臨夏巨犀。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文/記者胡偉杰、鍾思睿

邱占祥初次來到臨夏,30歲不到,意氣風發。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卻仍奔走在化石研究保護一線。而他的學生們,也已繼承老師衣鉢,讓和政地區化石研究不斷開花結果。



地球歷經數十億年演化,見證了一代代生物的興衰起伏,海陸沉浮,氣候變遷。現代人登上歷史舞台的時間,對於地球只是短短一瞬。面對古老的地球,現代科學家們前赴後繼,潛心研究,力圖勾勒演化全貌,為人類發展提供啟示和參考。

然而,深埋地下的奧祕怎會輕易讓人探知。所幸,在中國大陸西北一個偏遠小城,因為特殊的地質構造,足夠豐富的化石樣本和地質分層得以保留。人們得以一窺恐龍滅絕後,人類誕生前的地球樣貌。三代科學家扎根於此,不斷從化石殘片中解讀出消失的生命,失落的歷史,以及那個離我們看似遙遠,但又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聯繫的上古世界。

這裡地下遍布化石

和政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臨夏盆地,也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區。當地盛產啤特果、花椒等土特產品。在一九五○、六○年代,當地還盛產一種被認為可以鎮心安神的奇特中藥材︱︱龍骨。然而,這塊小小的龍骨即將揭開這片貧瘠山區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一九六○年代,一位年輕人來到和政考察。他是剛從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回國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邱占祥。他了解到,當地農民正在挖掘販賣類似古生物化石的東西。

在中醫藥上被廣泛應用的龍骨,已被證實是古代大型哺乳類動物骨骼化石。但在當年,許多農民因為認識不夠,且為生計所迫,將大量化石挖掘販賣。他們甚至將化石砸碎,將骨骼和牙齒分開售賣,獲取最大利益。

邱占祥乘坐長途客車一路從蘭州顛簸到和政縣城,當時的縣城只有一條未被硬化的土路。

經過廣泛採集研究,邱占祥立即請求當地政府在民間蒐集標本,建立博物館,進行保護。「化石損毀一塊,就再也無法復原。這些都是研究遠古地球的重要資料和證據。」一九八七年,邱占祥聯合甘肅省博物館研究人員共同發表了第一篇有關和政化石新種的學術論文,專題介紹了和政無鼻角犀。這篇論文立即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也讓蘊藏豐富化石的和政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如今,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已收藏超過四萬件古動物化石,分三綱十七目二百五十多個屬種,其中一級品達四十三件。以距今二千六百五十萬年前的巨犀動物群、距今約一千六百萬年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約一千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和距今約二百五十萬年的真馬動物群的化石最為豐富。

「數量豐富,種類繁多,保存完整,世所罕見。」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講解員張海蓮這樣形容博物館在古動物化石界的地位。

臨夏州僅約零點八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相當於半個北京市,卻擁有一百個化石發現地點,其中和政縣出土量最多。

「這裡的地下遍布古動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忘不了第一次進入採掘化石的洞穴的場景。沙礫及紅土構成的岩壁上,密密麻麻地鑲嵌著古動物化石。它們或整齊排列,或呈完整形狀,或層層堆疊,展示在每一位來訪者面前,生命被時光凝刻,岩壁成為最美的畫板。那一刻,大地的心跳、生命的律動、遠古的呼喚,一齊映入眼簾,湧上心頭,讓研究人員久久無法平靜。他們將通過海量的化石,為我們揭示一個個完全陌生,卻又在地球上真實發生過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多年前,當地幹部群眾對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化石了解並不深,有人還肆意挖掘販賣,造成珍貴化石的永久性損毀。邱占祥與研究學者們一道,多方奔走,大聲疾呼,當地對化石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

野外考察充滿挑戰

邱占祥初次來到臨夏,三十歲不到,意氣風發。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卻仍奔走在化石研究保護一線。而他的學生們,也已繼承老師衣鉢,讓和政地區化石研究不斷開花結果。

鄧濤回憶,二○○○年夏天,邱占祥在東鄉族自治縣野外考察時,由於低血糖暈倒。同行之人翻山找到一戶村民討要冰糖,化水後給邱占祥喝下,他的症狀才得以緩解。當晚回到縣裡,邱占祥仍堅持給全縣幹部作報告,為他們講解化石的科學價值及其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意義。在邱占祥的帶動與影響下,和政地區迎來了一批批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學者,他們共同將和政化石的內涵和意義不斷發掘並展示在世人眼前。

鄧濤師從邱占祥,是研究和政地區古動物化石的第二代學者。野外考察充滿危險和挑戰。一次考察中,鄧濤一行人在一處陡崖採集化石。突然,一塊一公尺見方的岩石從懸崖上落下,在掉落過程中碎成幾塊,其中一塊就砸中了一位考察隊員的肩膀,人從坡上滾落下來,醒來後記不起任何事情。「我們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說這是典型的腦震蕩,但萬幸腦顱沒有受傷,第二天慢慢恢復了。」鄧濤說。

有時,考察隊員為了方便採集,在夏天進入洞穴。此時洞內雨水密集,容易引發土質酥鬆,他們冒著塌方的危險,在洞內一幹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候出洞才覺後怕。」鄧濤告訴記者。



野外考察日常 感受大自然神奇

仲夏時節,在中國大陸西北地區臨夏盆地中部的毛溝剖面,考察隊員們小心翼翼地踩在狹窄陡峭的山路上,一邊留心觀察剖面的地質狀況。

忽然,一塊化石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大家迅速圍攏,開始用儀器定位地點坐標、確認化石賦存地層層位並觀察岩性,最後進行採集。

這是古生物學者們在臨夏地區進行野外考察的日常。臨夏盆地位於青藏高原東北緣,蘊含著種類繁多、數量豐富、保存完好的古動物化石,是揭祕青藏高原隆升、氣候環境變遷,以及古動物群演化過程的一把金鑰匙。

盆地內以和政縣、廣河縣和東鄉縣為主的富含新生代化石的區域統稱為和政地區,被譽為「高原史書」。

然而,在數十年以前,「高原史書」的真實面目仍然隱沒於時光之中。直到一九六五年,留學歸國的邱占祥第一次來到和政縣,當地珍貴的古動物化石資源才逐步得到科學挖掘與保護。

邱占祥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第五任所長,現任所長鄧濤一九九八年第一次來到和政地區,當地豐富的化石資源讓鄧濤感到驚喜與震撼。二○○○年,鄧濤一行在廣河縣的一處洞穴中見到了距今約八百萬年密集堆積的古動物化石。

「通過化石,彷彿親眼目睹了八百萬年前活生生動物的死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看著這些凝固的生命,鄧濤不禁感歎。

二○一三年,和政縣又在松鳴鎮樺林村修建了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全面展現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原址埋藏狀況。

「脊椎動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挖掉一塊就少一塊,破壞一塊就少一塊,販賣一塊就少一塊,所以一定要保護起來。」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雲翔建議舉辦更多化石巡展,提高民眾特別是孩子們對古動物化石的興趣。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直到今天,臨夏盆地的山間依然時常可見考察隊員們辛勤工作的身影。

「我們目前發現的仍是和政地區化石的冰山一角,未來前景非常廣闊。」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江左其杲說。作為接續研究和政化石的科研人員,未來他將為公眾帶來新的發現成果。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