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齋教與鸞堂 斗六寺廟巡禮

文/林嘉澍 |2023.01.31
2236觀看次
字級
善修宮主體建築巍峨宏偉。圖/林嘉澍
真一寺門面彩繪,人物造型樸實,神情自然。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斗六市、斗南鎮和彰化市一般,一直是台灣的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如同中國大陸的鄭州和武漢,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光緒二十一年日本大軍浩浩蕩蕩入城時,斗六和斗南民眾皆激戰抗日,結果兩地原有的民宅和古廟全被焚燬,這就是今天在斗六市看不到老屋古剎的主因。目前在斗六市能看到的縣定古蹟,亦是現存最古老的寺廟,應為坐落於永樂街底的真一寺。

真一寺原稱真一堂,咸豐十年(一八六○)呂什皆和尚渡海來台,創建於斗六街三四六番(圓環東邊),供奉觀音菩薩。初期為龍華教齋堂,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因堂宇嚴重腐朽、毀壞,於是由數名齋友發起重建,後經日本當局許可,遷建於現址,後隸為先天教乾元堂最南端齋堂,俗稱「斗六菜堂」。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嘉南大地震,大雄寶殿震裂,集資重建,同年十二月底竣工,即為現今所見之後殿。

由於真一寺混合有龍華與先天兩派系的歷史特徵,在台灣齋教發展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案例。

齋教,又稱喫菜教、持齋宗,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龍華教、先天教、金幢教三教的統稱,相傳源於明代中葉的祕密宗教「羅教」。一般齋教教徒在家修行、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男性教徒稱為菜公、女性稱為菜姑,舉行法會儀式或聚會的建築物則稱作齋堂。

大正四年(一九一五),余清芳在台南西來庵以齋教為號召,聚眾兩千人武裝抗日,此即「西來庵事件」。台灣總督府繼而對台灣民間信仰展開全面普查,始知當時齋教發展遠較佛教蓬勃,繼而查禁齋教。然而齋教並未消失,至今仍活躍於台灣各處,大溪齋明寺、台南西華堂,均為頗具規模之齋堂。

真一寺前殿為泉州派廟宇建築,大木構棟架保存完整,其神龕亦為木造,施作成西方維多利亞式風格,飾有勳章與西式吊燈,中西合璧為其一大特色。牆堵華麗彩繪,為昭和年間重建時彩繪匠師劉沛所繪,目前尚保留兩扇門面為其作品,並有落款「石莊」。現今真一寺的彩繪,大多為嘉義縣大林匠師郭田所繪,集中於後殿,三間相鄰的佛堂木板牆皆以彩繪人物裝飾,色彩鮮豔,人物造型樸實、神情自然。後殿全殿以彩繪裝飾,為真一寺一大特色。

真一寺隔壁,有一宏偉廟宇「文武聖廟」,又稱為善修宮,地方俗稱孔子廟,是斗六學子們每逢考季最常進出的廟宇;當地商人信奉帝君爺,亦會來此虔誠求財。此廟興建於民國三十五年,增建於民國五十九年,前殿武聖殿供奉關聖帝君,後殿大成殿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主體建築巍峨,門神彩繪為新竹名匠傅柏村作品,與新竹都城隍廟門神同樣珍貴精采。

善修宮屬於鸞堂系統,鸞堂,是台灣民間信仰頗為興盛的宗教流派,發源於大陸,又稱鸞門、聖堂、聖門、儒門,或稱儒宗神教、儒宗聖教、儒宗鸞教。鸞堂為民間宗教機構,以「扶鸞」進行神人溝通,並將扶鸞作為例行性的宣教活動,奉祀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而形成的「儒宗神教」。

鸞堂其實一點都不神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台北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家族創建覺修宮;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哥哥杜生財亦曾為鸞主,扶鸞濟世;頭城望族盧家為推廣「喚醒堂」鸞教文化,年年舉辦「世界華人鸞教文化節」;台北行天宮更是華人世界著名鸞堂之一。鸞教文化興盛至今,未曾衰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