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寺之趣】寂寥的幽默美學

文/陳明華  |2022.11.27
3319觀看次
字級
壽陀寺大寂光殿內的木雕迦陵頻伽和飛天像,形成極為有趣的對比。圖/法鼓文化提供
佇立於佛會寺入口露出靦腆笑容的周將軍。圖/法鼓文化提供
《韓國佛寺之美》,法鼓文化出版 圖/法鼓文化提供
佇立於佛會寺入口的長丞唐將軍。圖/法鼓文化提供

被認為民族性強悍堅韌的韓國人,其實有著樂天知命柔性的一面。高麗末、朝鮮時代,詼諧美學成為宣洩民眾苦悶的出口,佛教藝術亦以隱喻、變形等手法,1表現出純真可愛、關愛世間情懷的豐沛幽默感。

文/陳明華

佛寺是佛之家,真理之堂,也是僧眾共修的清淨地,巍峨壯觀的大雄殿,莊嚴肅穆的佛像,往往給人凜然不可犯的印象,因此佛教藝術似乎與詼諧幽默(Humour),有些距離感。不過,當你在韓國佛寺天王門,看到原本應英勇威武的四大天王像,卻有些如動漫造型般詼諧可愛,心中不免質疑:韓國真的是一個民族性強悍的國家嗎?再看看洗手間,掛上「解憂所」牌子,更不禁莞爾而笑,原來韓民族也有樂天知命、柔性的一面。

說到韓國美學論中的詼諧觀,不能不提近代韓國美學先驅︱︱高裕燮(1905-1944),其所論述的寂寥的幽默、非均齊性、無關心性(無心)等韓國美學特性,娓娓道出韓民族文化內涵中所具有的詼諧美學觀。詼諧在西方美學中屬喜劇的範疇,一般對「詼諧」的認知,雖含有隱喻、反諷、無厘頭的意味,但大都是令人感覺到滑稽、風趣、幽默,以及可笑的言語、行為、表演或視覺的圖形。詼諧雖是人的本能,不過詼諧不同於譏諷,對於對象沒有藐視的意圖,有的是更多的自我嘲解、同病相憐和關愛的情懷。

天王門或金剛門內的四大天王像和金剛力士,是佛教最常見的護法神將,天王門四天王像手中各有刀、龍、塔、摩尼寶珠、三叉戟、琵琶等持物,威武地鎮守伽藍。金剛門內則挺立降伏外道妖魔,怒目猙獰的那羅延金剛、密跡金剛,朝山者進入佛寺經過這兩道門,都要合掌行半拜禮。

但天王像未必要雄壯威武,江原道壽陀寺鳳凰門西方廣目天王像,揚眉吐氣,瞪目抿嘴,手中纏龍,像是村中剛正不阿的長者,毫不陰森嚇人。可親的相貌,與全羅南道羅州佛會寺入口的兩尊長丞,可以稱兄道弟了。長丞為一種民間信仰,通常立於村口或道路旁,是保佑村莊安寧的民俗神祇。此兩尊長丞石像相向,分為唐將軍、周將軍,當地人稱老爺爺、老奶奶,唐將軍雙目突出,粗鼻大口,蓄留長鬚;周將軍五官略同,露出靦腆的笑容,滑稽誇張的表情,與壽陀寺的天王像互相呼應。

有趣對比藏幽默

壽陀寺是一座清新脫俗、優美的佛寺,樸質的伽藍呈現豐富又有層次感的詼諧美。尤其大寂光殿的木作雕刻,被公認是朝鮮木雕的傑作。佛壇上方的華龕結構精美,飛檐兩側垂吊一對木刻彩繪迦陵頻伽和飛天像,龕下樓閣欄杆,繁花似錦,五彩繽紛,表現出佛陀說法時,雨花動地,放光顯瑞相。迦陵頻伽鳴唱妙聲,展翅欲飛,圖形化的方形翅膀,與身材臃腫、表情若有所思、穿著朝鮮婦女服飾的飛天,形成極為有趣的對比。

壽陀寺的木魚也吸人眼目,木魚和梵鐘、法鼓、雲板被稱為佛門四物法器,其中木魚的造形變化多端,甚是有趣。由於魚日夜不合目,經常醒著,故刻木為魚,時時敲擊,用以警惕修行者切莫有昏惰之心。

京畿道普光寺的木魚,頭化為龍首形像,深額突目,口中銜寶珠,魚身飛躍,動感十足。而壽陀寺的木魚,龍首特徵不明顯,漆成藍色的龍口,齜牙咧嘴的模樣,可說是超萌的動漫造型。

(摘自《韓國佛寺之美》,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陳明華

韓國延世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客座副教授,曾任教於韓國弘益大學、漢陽大學、梨花女子大學等校。本書是作者為科普東亞佛教藝術所寫的專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