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 18-8) 日本殖民:台北市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10.07
1457觀看次
字級
大正町高級住宅區的主道路 1930年代,台北高級住宅區大正町的主要道路「大正町通リ」(今林森北路,從市民大道往南京東路望去)。道路北邊盡頭,為三橋町之三板橋墓地(共同墓地,今林森公園),最遠方為大屯山系,圖最右側為丸京京染店的煙囪。 大正町源自大正街,因該區域為大正元年(1912)所規畫而得名。大正街開發前,原地名是三板橋庄大竹圍,為農地使用,後由台灣建物株式會社收購土地,進行開發建築。大正町共分一至三丁目,該町在三橋町之南,原華山車站之北,位於今市民大道、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圍成的地區。 大正街土地閒雅清潔,適合規畫成內地人住宅地,故仿效京都棋盤式街道,以獨門獨院的和洋住宅為主,成為台灣第一個私人開發的高級現代化社區,甚至成了觀光旅遊勝地。境內也多行政官員宿舍,每戶設有壁櫥、廁所,提供電力與自來水,注重環境衛生接有下水道,並引入遊園地(公園)、網球場。最初甚至還在街道上種滿櫻花樹,但因氣候因素無法存活。 交通配套上,則有淡水線大正街站及公共汽車車站,境內東西向街道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由南至北有「一條通」至「十條通」的道路,「一條通」為今日市民大道,「四條通」後來拓寬成長安東路,「十條通」部分為今日南京東路。大正町高級住宅區的住戶均為日本高級官員、大商社社長、富商,以及少數富裕的台灣人,當時住在大正町,即代表很高的社會身分和地位。(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市錦町與古亭町交界處 1930年代,台北市錦町與古亭町交界處,亦即從今之羅斯福路二段左彎到和平東路一段。當年羅斯福路只到此為止,若要到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要走汀州路,但還有鐵路新店線(地方稱萬新鐵路)可選擇。圖中道路右側不遠處,即台北高等學校(今台師大),更遠處同一側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台北教育大學)。 道路左邊,台北高等學校斜對面不遠處為昭和町(今青田街區),原規畫為台北帝國大學的教授住宅區,但1928年倉促成立台北帝大時正值全球經濟大蕭條,總督府沒有經費幫這些教授蓋屋,於是教授們跟銀行貸款自行建屋,也造就了這些日式房舍的多樣性,和洋混合與純和式設計的都有。道路盡頭最遠端的山脈,即是著名的四獸山。(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南港街景 1930年代,南港隸屬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其名係與基隆河對岸的汐止「北港」相對。清代時,此地為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1931年,台北到基隆間的公路通車,南港被納入北基公路一環,完成水路、鐵路和陸路的交通主幹。日本統治初期,南港茶業、煤礦與磚瓦業蓬勃興起。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通往台北東側道路 1930年,大稻埕通往台北東側道路(今民生西路),反過來看,遠處即為淡水河方向。此處屬於台北郊區,路旁散布著日本人的住宅。一般而言,日本官員和商人等較富裕的家庭居住在原台北城外的南側和東側,最高級的則是在東北側的大正町,其他一般日本人則散居在以上地區外的郊區或山坡地。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三線道的鋪設 1930年代,在原台北城牆的部分不斷增建三線道,以未來城市人口和交通流量預做準備。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南門外的日本官舍區兒玉町 1920年代,台北市兒玉町通(今南昌街)為南門外的日本人街道,兒玉町也是官舍密集區。兒玉町,包含今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街一段、二段,以及南海路、寧波西街、福州街一部分,以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為名,戰後劃入古亭區。由於這一帶原為廣大的稻田區,距最初的總督府亦不遠,故最早開闢為官舍密集區域。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娛樂特區西門町 1930年代的西門町街道,即今天的中華路、康定路、成都路及漢口街之間的區域。早期被日本當局規畫成娛樂特區,也是台灣最早有戲院聚集的地方,料理店之多,居全台北之冠。照片為今西寧南路底,道路最遠端可見部分的面天山,右邊道路彎過去即今日之中華路。(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敕使街道之原貌 1920年代末,台北敕使道路改建三線路前之原貌。1920年代,假使一個人到台北旅遊,下榻在御成町的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一段)著名的料亭「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次日離開旅館,走出大門左轉往圓山方向行走,馬上會遇到往基隆的鐵路平交道,過了平交道,舉目所見就是照片中的景觀了。當時的敕使街道還不算很寬,後來將右邊的住家拆除才拓寬成三線道。從靠左邊的店家繼續往前走,不久就會遇到至今還在營業的「林田桶店」以及對街的「御成町市場」(今中山市場)。(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南門外的日本官舍區兒玉町

1920年代,台北市兒玉町通(今南昌街)為南門外的日本人街道,兒玉町也是官舍密集區。兒玉町,包含今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街一段、二段,以及南海路、寧波西街、福州街一部分,以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為名,戰後劃入古亭區。由於這一帶原為廣大的稻田區,距最初的總督府亦不遠,故最早開闢為官舍密集區域。



大稻埕通往台北東側道路

1930年,大稻埕通往台北東側道路(今民生西路),反過來看,遠處即為淡水河方向。此處屬於台北郊區,路旁散布著日本人的住宅。一般而言,日本官員和商人等較富裕的家庭居住在原台北城外的南側和東側,最高級的則是在東北側的大正町,其他一般日本人則散居在以上地區外的郊區或山坡地。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台北娛樂特區西門町

1930年代的西門町街道,即今天的中華路、康定路、成都路及漢口街之間的區域。早期被日本當局規畫成娛樂特區,也是台灣最早有戲院聚集的地方,料理店之多,居全台北之冠。照片為今西寧南路底,道路最遠端可見部分的面天山,右邊道路彎過去即今日之中華路。(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敕使街道之原貌

1920年代末,台北敕使道路改建三線路前之原貌。1920年代,假使一個人到台北旅遊,下榻在御成町的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一段)著名的料亭「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次日離開旅館,走出大門左轉往圓山方向行走,馬上會遇到往基隆的鐵路平交道,過了平交道,舉目所見就是照片中的景觀了。當時的敕使街道還不算很寬,後來將右邊的住家拆除才拓寬成三線道。從靠左邊的店家繼續往前走,不久就會遇到至今還在營業的「林田桶店」以及對街的「御成町市場」(今中山市場)。(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三線道的鋪設

1930年代,在原台北城牆的部分不斷增建三線道,以未來城市人口和交通流量預做準備。



市錦町與古亭町交界處

1930年代,台北市錦町與古亭町交界處,亦即從今之羅斯福路二段左彎到和平東路一段。當年羅斯福路只到此為止,若要到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要走汀州路,但還有鐵路新店線(地方稱萬新鐵路)可選擇。圖中道路右側不遠處,即台北高等學校(今台師大),更遠處同一側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台北教育大學)。

道路左邊,台北高等學校斜對面不遠處為昭和町(今青田街區),原規畫為台北帝國大學的教授住宅區,但1928年倉促成立台北帝大時正值全球經濟大蕭條,總督府沒有經費幫這些教授蓋屋,於是教授們跟銀行貸款自行建屋,也造就了這些日式房舍的多樣性,和洋混合與純和式設計的都有。道路盡頭最遠端的山脈,即是著名的四獸山。(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大正町高級住宅區的主道路

1930年代,台北高級住宅區大正町的主要道路「大正町通リ」(今林森北路,從市民大道往南京東路望去)。道路北邊盡頭,為三橋町之三板橋墓地(共同墓地,今林森公園),最遠方為大屯山系,圖最右側為丸京京染店的煙囪。

大正町源自大正街,因該區域為大正元年(1912)所規畫而得名。大正街開發前,原地名是三板橋庄大竹圍,為農地使用,後由台灣建物株式會社收購土地,進行開發建築。大正町共分一至三丁目,該町在三橋町之南,原華山車站之北,位於今市民大道、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圍成的地區。

大正街土地閒雅清潔,適合規畫成內地人住宅地,故仿效京都棋盤式街道,以獨門獨院的和洋住宅為主,成為台灣第一個私人開發的高級現代化社區,甚至成了觀光旅遊勝地。境內也多行政官員宿舍,每戶設有壁櫥、廁所,提供電力與自來水,注重環境衛生接有下水道,並引入遊園地(公園)、網球場。最初甚至還在街道上種滿櫻花樹,但因氣候因素無法存活。

交通配套上,則有淡水線大正街站及公共汽車車站,境內東西向街道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由南至北有「一條通」至「十條通」的道路,「一條通」為今日市民大道,「四條通」後來拓寬成長安東路,「十條通」部分為今日南京東路。大正町高級住宅區的住戶均為日本高級官員、大商社社長、富商,以及少數富裕的台灣人,當時住在大正町,即代表很高的社會身分和地位。(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南港街景

1930年代,南港隸屬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其名係與基隆河對岸的汐止「北港」相對。清代時,此地為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1931年,台北到基隆間的公路通車,南港被納入北基公路一環,完成水路、鐵路和陸路的交通主幹。日本統治初期,南港茶業、煤礦與磚瓦業蓬勃興起。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