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隨筆】 大視野角度看《焚書》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2022.09.25
2674觀看次
字級
《焚書》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圖書資料,不管其形式如何演變,都是傳承知識文化的工具,也記錄了人類的思想,是人類比其他動物開化、進步的最大因素。

正因為圖書資料讓人類有思想、有判斷的能力,歷史上,掌權者為消滅人民或敵對方的知識和文明,除了戰爭、殺人之外,焚毀人民或敵方的書籍,也是一種隱形殲滅對方思想的方式。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黨的燒書,都是有名的消滅知識事件。

西方文明演進歷程

當然,歷史上的焚書事件,不只這兩端;書籍毀滅或消失,也不僅只是火燒而已,水患、潮溼、失竊、保存不當等等,也都是原因;最主要的還是來自戰爭的炮火波及,以及敵方對圖書館的毀書、侵占、遷移等作為。

但戰火之下,有敵方的毀書作為,就有己方英勇的護書行動,此類事蹟,寫成書的,在國內也已翻譯、出版不少了,如《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廷巴克圖的盜書者》、《不見天日之書》等等,但這些書都只偏於某地區或小範圍的記述而已,若想以大歷史或大視野的角度,回顧人類的焚書、毀書歷史,並前瞻未來數位化資料的保存和流傳,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長理查‧歐文登(Richard Ovenden)近年所著《焚書》(Burning the Books)一書,是值得參考、閱讀的巨作。

歐文登的書,雖叫《焚書》,但他可不只在敘述各時期、各地區的焚書或毀書事件而已,而且經常會將當時的歷史背景、政治社會因素,以及彼時圖書資料的保存(即圖書館的形成和類型等),加以詳細介紹,故本書其實不僅是焚書史而已,國人讀之,其實也了解到西洋的歷史,以及圖書館的發展史等,四百多頁的書,讓人薰陶於西方文明的演進的歷程。

就前瞻性而言,歐文登也憂慮未來的數位發展和保存的洪荒之災,看似相當便利的網路數位世界,其實也會因諸多流失許多資料。

另外,歐文登在本書所談的圖書,其實範圍也包括檔案資料,因為他認為檔案、公文也是影響人民權利的資訊之一。

以英國為例,在二戰後的1948到1970年間,為解決戰後重建、勞工卻不足的問題,當時從加勒比海的英屬殖民國如牙買加、海地等,招募不少移民,搭乘「帝國疾風」號輪船到英國工作。這批所謂 「疾風世代」移民及其後代,過去40、50年來,早已在英國落地生根,沒想到英國內政部在2010年將「疾風世代」當年入境的登記卡全數銷毀,讓「疾風世代」民眾找不到檔案證明他們的合法移民身分,而面臨被遣返的困境。這是近年英國政界的醜聞之一,讓英國首相出面道歉,也正尋求解決中。

帶讀者回遠古時代

本書從1932年柏林林登大道的一場納粹燒書活動展開,帶領讀者回到遠古時代亞述帝國的泥板書的毀損和流失,到埃及莎草圖書,型塑了偉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卻為何被一把火燒得一乾二淨?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本是修士抄寫圖書,而形成聚書文化之重鎮,但宗教改革的熱火,又使許多珍貴書籍毀於一旦或被迫藏匿、遷移。到文藝復興時代,大學成立圖書館(如牛津的柏德利圖書館等),才使書籍再度成為傳承文明之地。但到了18至20世紀,歐洲燒書、毀書之行為仍時而發生,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比利時魯汶大學圖書館,都曾遭英、德兩軍的二度燒毀,損失慘重;所幸均能再生而更加堅強。

有趣的是,歐文登認為圖書之消失,並非只限於戰火或其他原因的毀損,他也花了一些篇幅,提到作家拜倫、卡夫卡、詩人普拉絲等人,他們的作品為何於死後遺失而無法完整流傳?

總之,這是一本有關書和圖書館、檔案的大歷史之書,充滿知識性,值得我們品讀和思考各種資料未來的走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