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雞籠的故事──「植物的屍體」改變一座城市

文/王文靜 |2022.08.31
1497觀看次
字級
基隆要塞司令部旁重組一座木造建築,是昔日軍補庫房。圖/王文靜
要塞司令部,是基隆的四大日治時期建築。圖/王文靜
修復這座司令部古蹟的挑戰,是需複製十三面溝紋磚。圖/王文靜

文/王文靜

這描述挺聳動的,但真是如此,這種「植物的屍體」,竟然促成一座城市的崛起。很早以前,這裡有一個很土的名字,叫「雞籠」。

這種植物,是巨型蕨類,曾經是地球的森林。隨地殼變動埋入地底,在千萬年的高溫高壓下,遠古植物形成煤炭。全球工業革命,沉睡的煤炭甦醒,啟動世界。尋尋覓覓,十九世紀,美國調查到「雞籠」有豐富的煤礦層及優良港灣,開啟西方列強的垂涎,之後被迫開放為貿易港,成為淡水的副港。

只是副港嗎?基隆以全台灣潮差最小的得天獨厚條件,成為最適合船舶裝卸的港口,於是一期又一期的工程在日治時期展開,跨越整個日治時期。遠勝同時期的橫濱、大阪的築港工程。

城鎮起落,有時,像極了人的故事。有些人與地方始終蠻荒,但有些人與地方在天時和地利下,突破為龍鳳。「雞籠」漁村,後來更名「基隆」,再後來變成軍、商、漁兼具的台灣第一大港。一九八四年,擠身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我在基隆長大,但好可惜,錯過它最輝煌的時代,只看到城市的陰雨與髒黑,只看到抑鬱的海洋。沒想到,高高圍牆背後的一幢幢日本建築是大時代的欣欣向榮。那時候,圍牆遮住了很多基隆的氣質。這幾年回去,看到拆除圍牆後的基隆,竟然滿溢故事。

基隆發現煤礦後,第一口煤礦官井隨之開鑿。沉重的煤礦,如何運出?台灣的第一條鐵路──台北到基隆,開始於此,那是一八九一年。第一條鐵路的布局,要取代淡水河,台灣從河運邁向鐵路與海運時代。一九一六年,基隆港的貿易額超過淡水。基隆拜地底黑金、拜第一條鐵路、拜天然良港而崛起,在日治時代迅速崛起。一九三○年成為全台第三大都市,人口僅次於台北與台南。

想像那個年代,漁村有了火車與鐵路,還有跟世界同步的三層樓磚造建築,雨後春筍般蓋起,多不可思議;很多日本人也湧來,包括現在首相岸田文雄的曾祖父都來基隆經營和服店及餐飲生意。這些日式建築,有二幢百年古蹟,最能說這段故事。

其一,基隆「要塞司令部」,沒有繁複的柱頭,不再是仿巴洛克式的建築,也不是傳統的日式木造房子。雄偉的司令部,是日本統治台灣中期的建築風格,大地色的建築立面,鋪上一九二○年代盛行的十三面溝紋磚(陶磚面作成凹凸溝痕),搭配磨石子,簡單俐落。

其二,對望崛起於西班牙時期的和平島的「正濱漁會大樓」,也以十三面溝紋磚為建築語彙。鑲鉗三百三十七扇窗,突顯漁港大城的當年氣派,內有食堂、住宿、浴場、珊瑚交易市場及銀行信用部,這是北台灣漁業現代化起點。不遠處的八斗子漁港,是台灣捕小卷的大本營。十分鐘車程外的崁仔頂漁市,是北台灣高檔魚貨的最大批發處。

以前,我以為,文化只在古都台南。我以為,基隆是膚淺,只有幾座砲台與廟口夜市。我的以為,原來才是膚淺。在我熟悉的土地,原來還有許多陌生的故事。

漫步在以前讀基隆女中每天放學後會經過的港灣,啊,港邊的林開郡洋樓,圓頂塔樓被夜光點亮。不可思議,這是昔日的「鬼屋洋樓」,幾十年暗沉在最熱鬧的市街。

海水依舊,鹹鹹空氣依舊,但日治時期古蹟活起來,海港添了幾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味道,盤旋天空的老鷹多了。心裡,微微泛起對故鄉的驕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