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53】環保專家阿拉亞:城市無排放的時代來臨了!

楊慧莉 |2022.07.02
5252觀看次
字級
有色人種肩起更沉重的空汙負擔,點燃了大規模的抗議聲浪。 圖/Pexels
疫情期間,雖然不便,卻也讓人看到一個沒有噪音、擁塞和汙染的生活。 圖/Pexels
未來的送貨車也將逐步電氣化。圖/推特
圖/推特

文/楊慧莉

最近,街頭出現許多電動公車,空氣似乎變清新了。事實上,無排放的綠色交通是近年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重頭戲,也已在許多城市上演。其重要性就讓今天的專題人物阿拉亞來告訴我們……

現況問診
交通零排放 為首要之務


莫妮卡‧阿拉亞(Monica Araya)出生於哥斯大黎加,擁有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是知名環境保護專家。二十多年來,她積極投入地球的永續發展。與全球和當地網絡及聯盟合作,一起邁向淨零排放型的經濟,是她工作上的主力。她與政府、企業、慈善團體和行動單位合作,一起加速轉向運輸無排放的目標。

阿拉亞參與了許多重大的氣候行動,包括擔任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氣候行動高階宣導」的特別顧問。去年,她以「運輸無排放倡導者」身分被BBC推選為百大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現階段全球共識

作為氣候行動先鋒和敦促者,阿拉亞近來的觀察是,全球人均已意識到氣候行動刻不容緩,特別是年輕人,套用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的話,「他們的未來就快被氣候變遷的問題偷走了,更具體而言,被沒能妥善處理的失職領導所竊」,而這種意識自二○一八年就開始了,今天沒有人質疑其相關性。

她表示,如何解決氣候危機,全球已經漸漸達成共識,包括最晚要在二○三○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這代表未來幾年內能源和道路運輸部門需要大幅翻修,「所幸,在這兩個領域,我們有所需要的科技。」

不過,阿拉亞也強調,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不是光靠科技就好,還需開誠布公,讓大眾明白具體作法,尤其是「隨著疫情升溫,凸顯出解決氣候危機所代表的社會正義意涵」。

原來,當沒人能自外於此危機效應時,原本就弱勢的人在疫情期間受害更深。因此,氣候行動「不只是保護地球,也在保護人們;不只是保衛未來,也在減輕弱勢者的痛苦」。

去空汙三效合一

說起氣候變遷所涉及的社會正義問題,阿拉亞回顧今昔變化時表示,幾年前瀰漫著所需要的是一個全球氣候協定的氛圍,但如今有了,要創造一個落實氣候協定的政治空間,得從整合健康和公平性的目標著手。

於是,阿拉亞將自己有關氣候行動的工作重點放在「城市去空汙」。根據她的觀察,都市空汙傷害每個人,其無孔不入的情況,對於低收入社群傷害尤深,非白人占了絕大比例。她舉加州為例,那裡的非裔、拉丁裔和亞裔社群比其他族群肩起更沉重的空汙負擔,已造成廣泛的效應,特別是增加這些社群染疫的風險,其對健康的危害與更大的公平性議題息息相關,也因此點燃了大規模的抗議聲浪。

有鑑於此,阿拉亞認為氣候行動人士在奔走協商上,有必要將乾淨空氣納入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議程上,如此一來才能同時促進氣候目標、改善人民健康和讓社會正義得以伸張。都市空氣如想確保乾淨,就得整頓運輸排放問題,因為它是美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綠運輸成功要件

此外,就阿拉亞的經驗而言,改善氣候的議程,需擴大其歸屬權,才比較容易成功。比方說,從政者建立劃時代的氣候政策、科學家喚醒大家的關心、記者揭發弊端、行動家要求改變、投資者支持新科技,如果各自為政,無以為繼,除非各組織間相互聯盟,從裡到外打通關節,才能有政治性的突破。

綠色交通,目前是阿拉亞的工作主力。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她主張都市人要改變生活型態。事實上,很多都市在規畫上,已藉由減少市中心的汽車量,創造出更多的人行道或單車道,將部分街道還給人民。

不過,她認為城市汽車減量的作法並不夠,還得讓運輸部門不再仰賴石化能源,有必要將全部的交通工具電氣化。所幸,電氣化的交通發展不管在技術品質和價位上都已在成熟階段,這也預示了會製造空汙的內燃機時代即將謝幕。


永續未來
兼顧健康、經濟與環保


前陣子,阿拉亞上公益平台暢談全球都市綠運輸的發展現況。首先,她迫不及待的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好現象,「我們人生裡首次出現交通汙染排毒的可能性,儘管我們面對了很多問題,或許正是這些問題促成了這個可能性。」

阿拉亞給了一個我們大家都有感的例子,「二○二○年疫情導致的封鎖措施給生活帶來不便,卻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沒有噪音、擁塞和汙染的生活,讓我們正視目前生活方式的種種問題。」

城市綠化三現象

阿拉亞認為當今生活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汽車排氣管,視之為「陋習的象徵,我們卻習以為常」。都市汽車排放的廢氣,讓空氣煙霧瀰漫,令人窒息,而溫室氣體又飄至大氣層裡,讓地球過熱,「這一切都不正常,而空汙還會減短壽命,多至十年,就看你住在哪;此外,這也是環境正義問題,因為空汙傷害每個人,但傷害窮人和弱勢者尤深。」

不過,好消息是,這種情況正在好轉。首先,根據環保專家的觀察,全球人目前都對呼吸乾淨空氣有強烈需求,都市也開始以禁用汽油車和柴油車做為回應,禁用期多數落在二○三○和二○四○年之前,且有三十多個城市和區域都在這麼做了。

再來是,城市空間正在經歷一場翻修。阿拉亞觀察到,過去汽車占用都市太多空間,但現在都市有些街道車子禁行,只有行人可走,而且變得更綠化、更安全,對孩子特別有利。

另一個環保專家觀察到的好現象是,城市優先推動活動力高的交通方式,像是騎單車和步行,「疫情期間加速許多這類決定,從巴塞隆納到波哥大,城市正開放空間給自行車道和通勤者……巴黎率先實踐『十五分鐘城市』,把生活基本服務安排在靠走路或自行車代步十五分鐘可到達的路程裡。」

電氣化城市先鋒

阿拉亞目前住在阿姆斯特丹(之後簡稱阿城),那裡很早就推廣騎單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和步行。不過,阿城仍有運輸導致的空汙問題。因此,他們打算在二○三○年前全面實施交通運輸無排放,且從市中心往外延伸,並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二○二二年前,所有在市中心上路的短程公車和長途巴士都要無排放。

第二階段是:二○二五年前,區域往外擴展,所有大眾和商業交通工具要無排放,其範圍包括公車、長途巴士、計程車、休旅車、各種大小卡車。

第三階段是:二○三○年前,區域範圍再擴大,所有運輸工具一律無排放,包括私人汽車和機車。

阿拉亞親眼所見阿城如何變身為電氣化城市的先鋒,就更可確認二○三○年前完成碳排放量減半的重大社會使命不是光要人別開私人轎車就好。換句話說,運輸需要進行系統性的變革。要做到這一步需要再生能源的支援,同時也要滿足市民和企業的需求,其結果是全面電氣化,而城市無法獨立完成,需要政府發揮基本作用。舉例而言,歐盟已針對汽車製造商制定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十多個歐盟國家已規畫逐步淘汰汽油車和柴油車——法國是二○四○年前,英國是二○三五年前。

籲加快行動腳步

除了政府扮演基本角色,阿拉亞也看到汽車製造商朝電氣化轉型的趨勢,如福斯汽車已從傳統工廠轉型,未來只會生產電動車。此外,根據其觀察,全球公共充電插座目前已超過一百萬個;運輸車隊業主逐漸改用零排放車型,亞馬遜公司就訂購了十萬輛電動送貨車,而近九十家國際企業加入了一項國際行動計畫「EV100」,目標是二○三○年前完成運輸車隊全面電動化。

阿拉亞表示,比起對石油的倚賴程度,這些只是微小的進步,卻預示未來旅遊的新趨勢;更令人興奮的是,這波轉型所需的科技市面上都有了,而且物美價廉,如電池這種產品,十年內成本就下降百分之九十。

儘管有些好事發生,但阿拉亞也看到那力道尚不足的部分。比方說,零排放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此需要大力投資化石燃料的金融業改弦易轍,最好是金融業和政策能巧妙結合。另外,不管現在或未來,面對改變,難免會有抗拒。如果沒有對衰退的老舊產業加以管理,正在急遽發生的變化就會帶來動盪,進而導致經濟失調和就業中斷。因此,她建議現在就該為這樣的轉型做準備和設計,方為明智之舉。

阿拉亞堅信,都市無排放的時代不遠了,但要多快發生,取決於我們未來幾年內所做的任何抉擇。因此,她敦促大家現在加快行動腳步,一起邁向一個無排放的未來,在那樣的未來,人們既能交通順暢、有人性化的街道,還能經濟繁榮、呼吸到新鮮空氣,更重要的是,同時解決氣候變遷和健康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