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拾遺者】 張天彤 走千萬里 繪少數民族音樂聲譜

文/記者孫少雄、楊皓、陳健  |2021.11.07
1331觀看次
字級
張天彤(右二)帶領學生前往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堆齊牛錄鄉採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佟李梅。圖/張天彤提供
張天彤在舞台上演唱少數民族歌曲。圖/張天彤提供
二○一八年十二月,張天彤(第二排右五)策畫並擔任學術主持「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辦,演出結束後與她的學生們合影。圖/張天彤提供
張天彤(左二)帶領學生前往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採訪達斡爾族歌手。圖/張天彤提供

文/記者孫少雄、楊皓、陳健

「我生來就是做少數民族音樂搶救工作的,在沒有完成任務之前,老天是不會讓我走的……」與談及過往經歷的笑意盈盈不同,張天彤的眼眸中增添了堅定與倔強。

六年前,正在進行北方少數民族音樂搶救工程的張天彤查出了乳腺癌。面對「粉紅殺手」的威脅,張天彤接受化療手術的同時,將切身之痛轉化為執著力量,採訪民間藝人、錄製民歌唱段、整理唱詞曲譜、講授課程……病癒後,她感慨道:「這場經歷於音樂而言,是重生;於我而言,也是重生。」

搶救唱出來的文化

二○○三年,張天彤就受到她的碩士生導師謝嘉幸教授的啟發,開啟了民族民間音樂田野采風之旅,蒐集了大量鮮活資料。二○○五年,在大興安嶺山間孕育鮮卑部族的嘎仙洞口,同行的著名音樂理論家趙宋光先生語重心長的一句話——「要將關注北方人口較少民族的音樂研究,成為你未來學術的生長點」,點醒了張天彤。

「一開始,我只是為了研究課題,但在田野采風中了解到,這些人口較少的民族不僅有燦爛的音樂藝術,還為中華民族共同發展做出過駐邊守疆、文化傳承等重要貢獻,我從內心裡敬佩這些愛國的民族,希望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張天彤說。她的這個學術選擇也得到了博士生導師樊祖蔭教授的力挺。

這些北方民族有什麼樣的魅力,讓一位城市裡長大的漢族姑娘如此熱愛,以至於投入畢生熱情與精力追尋遺落的音調?

由於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歷史的主要記錄方式是口口相傳。能歌善舞的達斡爾族創作的音樂,就成了拾遺民族歷史遷徙、生產生活、敬畏天地和祖先、教育後代、婚喪嫁娶等特色文化的關鍵切口。不光是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即便是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錫伯族也都存在類似的情形。

張天彤說,這些質樸、自然、豪放的民族音樂,表達的是民族的共同情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共同的理想追求,承載了大量的民族歷史文化記憶,成為群眾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世世代代口口相傳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音樂史常被一些國際同行認為是一部「啞巴音樂史」。張天彤說,西方人在很早就有音響博物館、聲音檔案館,有把音樂音響記錄下來的傳統。

而中國的民間音樂大多情況下是靠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存留下來的。即便史學文獻中有對音樂的記載,也主要以文本化譜字描述為主,不夠直觀具象,傳承時也會產生偏差,並且不容樂觀的傳承譜系、民族語言與釋義文字的缺失也不利於傳統音樂曲目與文化內涵的聚合,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存在斷鏈危機。

「晚搶救一天,就可能消失一座『音樂博物館』。」張天彤緊張又遺憾地向記者表達。

幸好,二○一五年底,張天彤受原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委託,帶領研究生團隊開始了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的瀕危傳統音樂搶救項目。

第一次聽到「沃金柱」這個名字,和沃金柱演唱的「烏春」片段,立刻讓已經數十次前往達斡爾族四個方言區從事田野調查的張天彤興奮起來。「這是我十多年來採集錄製了幾百首達斡爾族民歌,卻未發現的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歌者」。

「烏春」是達斡爾族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一直流傳於嫩江流域達斡爾族群眾中。時至今日,張天彤提起這一「偶然發現」,仍掩飾不住拾遺的喜悅。

二○一八年暑假,張天彤見到了沃金柱,「聽到我的來意後,金柱大哥稍顯疏離。」但在張天彤不斷虛心請教下,沃金柱還是講述了「烏春」的涵義、分類和歷史,以及他的家族傳唱和學習經歷。

隨後的三天裡,被譽為達斡爾族民間音樂「活寶庫」的沃金柱——為張天彤團隊唱述了四十五首「烏春」的一百二十個曲調和十多首難得的「雅德根調」。

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千回百折,如自心間流瀉出來的旋律,交織著神祕、縹緲和超凡脫俗的悠遠意境,撫慰疲憊的心靈。雖然距離錄製沃金柱影像過去了三年多,而沃金柱也因病離世近一年了,但張天彤仍清晰記得當時的感受。

這一路上,研究團隊先後尋訪了達斡爾族四個方言區、鄂倫春族十二個流域、鄂溫克族三個部落的民間歌手,涵蓋了民間歌曲、群眾性集體歌舞、民間說唱、薩滿調等不同生活語境下八十位歌手的演唱,搶救性錄製拍攝歌手們演唱的傳統民歌共計六百二十五首,加上口述訪談,累計錄製完成影像資料三百多個小時。

「現在通過錄製拍攝進行活態記錄和搶救,更益於後人研究、學唱和傳播。」張天彤說,比如,少數民族同胞歌唱時唱詞發音的口型、歌唱中特殊的發聲技巧、樂器彈奏時的演奏指法和技巧等,都可以精準地以特寫的方式錄製拍攝,這不僅是對音樂的搶救,同時把瀕危失傳的民族語言也一併記錄下來。



從建立友誼開始 請民間歌唱家走進課堂

湛藍的天空下,山脈層層疊疊,最迷人的是群山下歌唱的人們。

在田野調研初期,一些採訪對象被以往個別專家學者急功近利、索取式調研的作法傷害了感情,出現了信任危機,不怎麼配合。「像金柱大哥一開始的反應,我們在調研中經常看到。」張天彤說。

為此,張天彤尋得了一套細膩的「田野」方法——用虛心和真心填補疏離,深入一個民族,尊重每一名採訪對象,用心、用情、用愛做記錄,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與之相融。

金翠英是張天彤多次走訪的一位牧民大姐,家住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鄉納文嘎查,她自幼受父輩和鄉鄰影響而喜歡唱「烏春」,還喜歡跳「哈庫麥勒」舞蹈。儘管孤身一人,生活很拮据,金翠英仍自籌經費成立了鄉「烏春」學會,傳承、傳播達斡爾族傳統歌舞藝術。

看到這種情況,張天彤每次到此開展工作都會到她家裡,帶來問候的同時,還帶來些衣物並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張天彤在朋友圈溫情寫道:「我跟很多達斡爾族女性之間都建立了深厚友誼,乃至姐妹般的手足情。」  

解鎖民族音樂密碼

父劈柴,子擔柴,祖祖輩輩,便成了一個民族的傳承。張天彤在少數民族音樂領域深耕細作,挖掘著蘊藏在民族音樂中的中國故事,整理著各民族獨特的發聲、唱詞、曲調。

但對於復興民族的共同記憶,僅僅停留在對資料的蒐集、整理和研究階段遠遠不夠,張天彤便帶領學生組成團隊探索音樂「活態展示」的道路。

組織「四方言區達斡爾族傳統歌舞展演」,讓這個僅有十三萬人口的民族第一次登上了中國大陸國家級專業院校舞台;策畫「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歌舞展演」,第一次在國家大劇院舞台上,組織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家與高校師生聯袂演出;開設研究生課程《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研究》,邀請民間歌唱家走進課堂,讓學生感受藝術魅力,面對面學習民間唱法。

「學音樂就得從模唱開始,這樣才能將所學入耳、入心、入腦,最後融化到血液裡,建立起發聲的肌肉記憶和特定的音樂思惟。」張天彤說。

在音樂世界被忽視的角落,張天彤堅持了十六年。採訪中,張天彤經常把取得的成績自謙為幸運。奧地利猶太裔作家史蒂芬.褚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裡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依此而言,不僅是張天彤自己,對於達斡爾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來說,都是幸運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