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析】 毛延壽冤不冤?

文/王兆貴 |2021.10.20
2228觀看次
字級

文/王兆貴

在中國歷史掌故中,四大美女的傳說家喻戶曉,後人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她們的容貌。其中,「落雁」指的就是王嬙(即昭君)。

昭君的故事,出自東晉葛洪所撰《西京雜記》。大意是,王嬙因不肯賄賂畫工而被醜化,未能被皇帝召見,奉旨遠嫁匈奴。皇帝得見王嬙真容後追悔莫及,於是下令徹查此案,毛延壽等一干畫工均被棄市,抄沒家產。

後來,這個故事愈傳愈廣,並在詩詞、繪畫和戲曲中一再展現。作為民間故事,詩書繪畫也好,雜劇戲曲也好,拿來編排演義一番,自是喜聞樂見,無可非議。時至今日,昭君出塞的故事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據文史學家考證,《西京雜記》是葛洪抄錄、加工前人散遺的傳聞而成。這部筆記體小說集,輯有大量不見經傳的故事,也不乏杜撰的內容。從信史來看,昭君出塞和番為真,這在《漢書》和《後漢書》中略有備述,卻沒有毛延壽等人醜化昭君的記載,反而是說昭君因困守宮中積怨日久,自願出嫁塞外。

值得琢磨的是,唐代周曇的詩作〈前漢門〉和宋代王安石的詩作〈明妃曲〉,對此說則是另一番感喟。

〈前漢門〉詩云:「不拔金釵賂漢臣,徒嗟玉豔委胡塵;能知貨賄移妍醜,豈獨丹青畫美人。」周曇的這首詩,顯然是話裡有話,借題發揮:歷來透過行賄篡改的真相,何止是發生在此等事中?

〈明妃曲〉詩云:「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就算毛延壽因醜化昭君被殺屬實,那麼,毛延壽冤不冤呢?在王安石看來,毛延壽被殺是冤枉的,因為「意態由來畫不成」。這一看似為毛延壽叫屈的托詞,卻道盡了筆墨與真相之間的微妙關係,堪稱神來之筆。

我們知道,繪畫特別是人物畫中的肖像,酷似容易神似難,難就難在傳神。不似則為欺世,太似則為媚俗。而要做到「似與不似」之間,非傳神不可。王實甫《西廂記》的「臨去秋波那一轉」,寫得何等傳神啊!

我們知道,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是後人採集編寫的。除了皇帝的「起居注」出自宮掖近侍,當代史官直書當世人事的情形並不多見。即便是當事人所述,也並非照單全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就是孔子編纂刪定《春秋》的原則和態度。排除選擇性刪減的春秋筆法,任何一位參與編修歷史的人,都不可能完全還原已然發生的事件。

再把近鏡頭切換到當時的歷史煙雲中,昭君出塞是否因毛延壽醜化所致、毛延壽被殺冤不冤的問題,也就不難解釋了。當然,我們也不能由此去苛責葛洪。

除了「昭君出塞」,《西京雜記》還留下了「鑿壁借光」、「文君當壚」、「懷鉛提槧」等許多有趣的文史掌故,倘因查無實據而「撤檔」,那就大煞風景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