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到天山耕讀去

文/記者杜剛、張嘯誠 |2021.09.11
2273觀看次
字級
菜籽溝的山坡上是成片的麥田和零星分布的樹木。圖/新華社
作家劉亮程在菜籽溝村中創辦「木壘書院」。圖/新華社
畫家盧野正在個人畫室裡創作。圖/新華社
兒童文學作家劉慧敏在自己創辦的「燕呢書房」中和朋友交流。 圖/新華社
劉亮程(右)和志願者李紅成在木壘書院搭建雞圈。圖/新華社
鳥瞰菜籽溝村。圖/新華社
劉亮程正在木壘書院鋸木頭。圖/新華社

文/記者杜剛、張嘯誠

新疆天山有數不清的溝壑,分布著星星點點的村莊和大片牧場。當下,天山東部的菜籽溝村,一條雪水融匯而成的小河流淌過整個村莊,兩岸高高低低的房屋隨著山勢掩映在大榆樹下,路邊的艾蒿、青蒿一株比一株精神,野菜籽花引來陣陣蜂群,清風吹過金黃色的麥田,炊煙中傳來驢叫和犬吠聲。

二○一三年前,和很多村莊一樣,菜籽溝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近一半人搬進了城,剩下一半房子沒人住。隨著《一個人的村莊》的作者劉亮程等一批藝術家入住,讓這個村莊煥發新生。

在鄉村裡耕讀傳承

從烏魯木齊沿著 京新高速公路向東北方向出發,就能抵達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菜籽溝村。今年雨水多,沿路的小麥、鷹嘴豆、玉米,甚至野草,都比往年長得更茂盛。

菜籽溝村冬天暖和,春夏雨水充足,肥沃的坡地適合糧食生長。生活在這裡的村民,祖上多是清末民初遷來的甘、陝農民。因為農田多是陡坡上的旱田,馬拉犁、手撒種、鐮刀收割、木軲轆車、手工打麥場等傳統農耕方式,在菜籽溝依舊保留完整。

二○一三年冬天,劉亮程等一行人來到菜籽溝村。在這裡,他們看到「漢式廊坊建築,木梁柱,木門窗,土坯或乾打壘的牆,長著老果樹的宅院,這三家那兩戶地散落在溝裡」,劉亮程說,「整個村莊像一樁突然浮現在眼前的陳年往事。我們沿路一戶一戶地看,每個院子都像舊時光裡的家,有一種久違的親切和熟悉。」

當時,一行人遇上一戶人家拆房子。院牆已經推倒,一輛大卡車停在院子裡,幾個人站在房上掀蓋頂,瓦檐、油毛氈、泥皮、麥草和葦子,一層層掀下來,房頂漸漸露天,圓木結構的擔子、梁、椽子整齊地暴露出來,還有砌入土牆的木框架。一個百年老宅院只剩下幾堵破土牆和一地的爛泥皮土塊。房子拆掉,把木頭賣給了木頭販子。這個原本有四百多戶的村莊,當年只剩下二百來戶,留下來的大多是勞作困難的老人。

劉亮程連夜給木壘縣起草了一個方案,搶救性地收購保護一批村民要賣的老民宅,動員藝術家來認領這些老院子做工作室,把這個行將荒棄的古村落改造成一個藝術家村落。方案得到木壘縣的肯定和支持。在鄉政府和村委會配合下,工作室用一個冬天時間,收購了很多老院子。

收購的最大一個院子,是村裡的老學校,占地四十畝,有四排磚木結構教室,廢棄後當了十多年羊圈。他們從教室的厚厚羊糞中清理出講台、水泥地面,修整好塌了的房頂,換掉破損的門窗,在雜草中找到以前的石板小路。一個破敗多年的老學校,被他們改造成菜籽溝的文化中心——木壘書院。雖說改造,但主體建築保留下來,甚至校園的鐵柵欄門也沒怎麼變。

過濾不必要的社交

有人好奇,藝術家來農村幹什麼?「耕讀」是劉亮程給出的答案。記者剛進木壘書院,看到劉亮程戴著草帽,扛著一根長條木頭,準備和志願者搭一個雞窩。

劉亮程的朋友——畫家盧野也是最早來菜籽溝的藝術家之一。他的油畫《試裝》、《紅土坡》、《季節.偶然的日影》,國畫《遠逝的歲月》、《漠野的風》等多幅作品在業內有一定影響力。他在菜籽溝的家,布置得比「農民」劉亮程家中更為精緻。他保留加固了原來的老房子,又修了一個二層樓。新房中有一間大畫室,是他現在創作最多的地方。

從大學退休後,盧野似乎愈來愈無法適應城市生活。「中國文人尤其到了老年後,總有回歸山野的情懷,遠離城市的語言體系,要聽風聲雨聲、蟲鳴鳥叫,看天山流雲、花開花落。」他說,菜籽溝就是一個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保留了原生態,不管是自然中的萬物,還是那些令人懷舊的老房子。幾年下來,他發現菜籽溝可以過濾掉很多不必要的社交,是一個可以沉澱的地方,而這是藝術創作必不可少的。



遠方與故鄉

遊走於詩意和煙火中

菜籽溝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壽祥說,菜籽溝破敗的房屋愈來愈少,原先只有一個小商店,現在僅農家樂和客棧就有十八家。土路幾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馬路,以及路兩邊精美的壁畫。

看不見的變化是村民心中對故鄉的看法。用村民高秀琴的話來說:「以前的頭腦和現在頭腦都不一樣,藝術家改變了我的思想觀念。」二○一三年的夏天,盧野等四名畫家來菜籽溝寫生,突遇暴雨。盧野敲開了高秀琴家的門,詢問可否避雨落腳。「背著畫架,應該是好人。」高秀琴沒有猶豫答應了。

後來,在盧野鼓勵下,高秀琴開了民宿。最近幾年,她家的年收入最高超過了人民幣十萬元,而以前靠天種地的收入不超過二萬元。她希望等她做不動的那一天,在外工作的孩子可以回家接班。

這些年來,她愈來愈喜歡觀察畫家畫畫。相較於國畫、版畫,她更喜歡油畫,特別是張安亭的油畫,顏色和視角更有層次感。有學生來菜籽溝寫生時,她會告訴這些年輕人,畫家們是在哪裡取景的,這件事令她感到自豪。

鄉村生活新挑戰

六十四歲的立菊英回憶,幾年前身體不太好,農活逐漸幹不動了,她原本計畫去昌吉市一家早餐店打工,「那時候想,外面打工肯定比種地強,還方便照看孩子。有幾個老師都勸我,不如開一家客棧,不會差。陶陶老師、亮程老師還給我的客棧起了『高二嫂』的名字。」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年來菜籽溝旅遊的人、寫生的畫家愈來愈多。來自北京的一名畫家還給她寫了一幅字「出入平安/安樂人生」。看過很多畫家畫畫,她最喜愛畫家嚴立的作品,因為畫出的菜籽溝「像又不像」,「沒想到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這麼美」。

村民楊艷萍家的位置不適合開農家樂,和作家、畫家們接觸比較少,但對村子的變化感到欣喜,「旅遊的人多了,對我們村子整體是好事。如果村裡能搭一座觀景台,修建一些通往村子深處的木棧道,像城市公園那樣,就更好了。」她曾遠遠看著寫生的畫家,好奇自己會不會進入他們的畫布中。

遊走於詩意和煙火中的不僅是村民,更多的是藝術家們。不像在農村長大的劉亮程,很多藝術家生於城市長於城市,鄉村生活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挑戰」。劉慧敏格外煩惱端午節前的大雨,把房子淹了,院子的雜草瘋長起來,令她手忙腳亂,而她還要忙著新作品的創作。畫家張建新近期要去其他省區做個展,但心裡還惦記村子裡漏雨的房子,「菜籽溝一切都好,因為在城市長大,所以對農村多變的氣候、特殊的房屋結構、需要拔除的雜草,都要適應。」

搭建一座回鄉橋

在菜籽溝,劉亮程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捎話》和《本巴》,一部散文隨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捎話》虛構了毗沙和黑勒兩個信奉不同宗教的王國,他讓一個人和一頭驢,背負「捎話」重任,穿越戰場硝煙,親歷生死絕戀。今年後半年,以《江格爾》史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本巴》將會出版。盧野正在創作以克孜爾千佛洞為背景的油畫。

如今,很多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年輕人到木壘書院做志願者,和劉亮程一同耕讀。從湖北荊州出發,輾轉數千公里來到菜籽溝的李紅成,不久前和劉亮程合作搭建了一個雞窩。他說:「愈來愈多的人湧入城市,忘了鄉村,也回不去家鄉了。菜籽溝搭了一座回到『故鄉』的橋,在這裡我找到了夢想中的故鄉。」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