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45暢銷作家艾波斯坦:贏不必在起跑點 大器晚成會更好

楊慧莉 |2020.10.17
2051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許多父母會送孩子去上才藝班,希望藉此及早發掘和培養孩子的天賦所在,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趁早鎖定單一興趣,再搭配一萬小時學好一項能力的專精法則,真的就能讓人通往成功之路?暢銷作家艾波斯坦趁工作之便,做了深入的研究,發現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成功迷思
最好趁早 專攻單一興趣?


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擁有環境科學碩士學位的他,曾是《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的資深寫手,後來擔任《ProPublica》的調查記者。

艾波斯坦因職務之便,探討了各個領域頂尖人士的成功之道,並將成果出版成冊,成為兩本擲地有聲的暢銷書《運動基因》(The Sports Gene)及《跨能致勝》(Range)。前者探討「先天」基因如何影響運動員的能力、動機和持久力,後者則專注於「後天」發展如何發揮決定性的影響。

一萬小時的代表人物

許多父母都對「贏在起跑點」深信不疑。九年前,暢銷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出版《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提出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此論點為「贏在起跑點」的理念背書。

一萬小時理論說的是,不管是哪個領域,只要花一萬小時鑽研——這個時間差不多就是念一個博士學位的長度——就能表現非凡;因此,如想成功,請盡早起步。

艾波斯坦深知很多人正依循這樣的法則逐夢踏實,也發現其中不乏遵循此法則而成功的人士,只是他在求證和深入研究成功議題時,卻聽到了另一種鼓聲,看到另一番天地,可能更切合實際狀況。

艾波斯坦認為,一萬小時理論的最佳範本莫過於美國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Tiger Woods)的故事:七個月大時,伍茲的父親給了他一支推桿;十個月大時,他開始模仿父親揮桿;兩歲時,他上國家電視台;二十一歲時,他已是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

無獨有偶,艾波斯坦再舉棋界為例。「波加爾姊妹(Polgar sisters)的父親相信,只要從小讓孩子接受任何才藝的密集訓練,就能培育出天才。結果,他的三位女兒從小在他細心調教下,其中兩位終於成為國際象棋大師。」

眾高手背離一萬小時

艾波斯坦在《運動畫刊》當科學性的寫手時,就想求證一萬小時理論是否屬實。事實上,科學家在研究運動好手時,的確看到他們花很多時間刻意練習,但追蹤他們的發展歷程,卻發現這些有潛力的運動好手一開始可是多方涉獵,即經歷所謂的「採樣期」,他們嘗試各種運動,獲得廣泛的一般技能,再從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換句話說,他們延後發展自己的專長。這樣的發展進程,有違「一開始即鎖定單一興趣,接著再全力發展」的一萬小時理論。

除了運動界,艾波斯坦在其他領域也發現了相同的發展進程,如:美國作曲家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歷經了兒時學畫畫和棒球的採樣期;伊朗數學家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則經歷想當小說家的採樣期;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曾做過五種不同的行業,每種他都視為天職,直到坐二望三時發現一本繪畫入門書;美國非營利事業領導人賀賽蘋(Frances Hesselbein)五十四歲時出任第一份專業,後來成為美國女童子軍的執行長,而今高齡一百零四歲仍每天上班,擔任一間領導組織的執行長。

艾波斯坦在教育界也發現相仿的例子。曾有個針對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教育系統做比較的實驗。兩國教育系統相仿,唯獨差在英格蘭的學生中學時就可選修課程,加以專精,但蘇格蘭要到念大學時才能從通才變專才。結果顯示,一開始,及早學有專精之人馬上就有收入了,而晚點起步之人雖然花了更多時間嘗試更多不同事物,但一旦做出職業選擇,就更能符合社會需求,在職場上的成長也更快,六年時間後就趕上前者的薪資水平。反觀及早學有專精之人,他們通常在發現自己一開始做錯選擇,入錯行後,便在職場生涯中急流勇退;較晚發展專業之人,短期內雖不被看好,卻是前景可期,成為最後贏家。

兩種迥異的學習環境

不過,這種非贏在起跑點的生涯發展故事,艾波斯坦發現,卻鮮少在社會上流傳,即便當事者非常有名也不例外。他特別舉網壇傳奇費德勒(Roger Federer)的故事為例。費德勒六歲時,穿上蘇格蘭的橄欖球衣打網球、滑雪、摔角。他的母親是網球教練,但她不教自己的兒子,因為兒子不受教。費德勒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步調,他打籃球、桌球、游泳。當教練要提升他的等級,以跟前輩較量時,他自有主張,寧可跟朋友對打後再來談談職業摔角。在成為網壇傳奇前,他嘗試手球、排球、羽球、滑板等多項運動。

費德勒跟伍茲一樣有名,但即使網球迷也不知他的網球發展成長史,這讓艾波斯坦一開始有些不解,但他漸漸明白伍茲的故事除了比較戲劇性外,卻也是所有「有為者亦若是者」比較好仿效的對象。

艾波斯坦認為,高爾夫球界就是心理學家霍加斯(Robin Hogarth)所說的「良善的學習環境」(kind learning environment),在這種環境中,步驟和目標明確,遊戲規則也很清楚,努力就有快速而精準的回饋,而且年年努力的方向和樣貌都差不多;棋界也算是擁有良善的學習環境,棋藝大師只要掌握住反覆發生的模式,就能攻無不克。但相較於高爾夫球界和棋界所處的良善學習環境,其他領域就偏向「險惡的學習環境」(wicked learning environments),下一步和目標都渾沌未明,遊戲規則也可能改變,努力不一定有回饋,可能延遲,也可能偏離軌道,年年努力的方向和樣貌都不一樣。

致勝關鍵
多方學習 觸類旁通更吃香!


儘管學習環境有良善和險惡之分,但我們所處的職場恐怕多半是險惡的,在這種環境裡,過度專業化有時反而不易生存。誠如蘇格蘭和英格蘭不同的教育系統顯示,過早學有專精一開始可能吃香,但有深度卻沒廣度,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職場,長期而言可要吃虧了。而這就是艾波斯坦要世人正視之處,適時轉念,改變做法,以便在詭譎多變的職場上不僅找到立足之地,還能致勝。

太多專家非好事

透過許多相關研究,艾波斯坦發現各領域過早專精化所呈現的弊病。舉例而言,有一份長達二十年的研究,是關於專家預測地緣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可信度。結果顯示,最糟的預測往往來自那些專精於某個議題的專家;這些專家整個生涯中都在研究那一、兩個問題,便開始以管窺天。而最可信的預測,通常出自那些興趣廣泛的聰明人。

艾波斯坦接觸愈多關於學習和專精化的研究,就得到愈多個人職能發展絕非一蹴可幾的明證,「有些研究顯示,許多資深專家會變得很狹隘,即便愈來愈有自信,其實是經驗愈來愈不足。不僅如此,高度專精化在險惡的環境也發揮不了作用,像是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專利往往不是來自專精某個類別的科技能人,而是一個大的科技團隊,由一群專擅於不同類別的科技長才群策群力完成,過程中還常融會其他領域的知識。」

國際知名科學家卡薩德瓦(Arturo Casadevall)也相信,「創新過程中,社會過度專業化的態勢只是創造了各自平行的壕溝,每個人愈挖愈深,鮮少起身看看別人的溝槽,即便問題的解答就在那裡。」

作育英才有方法

個人「偏食」無法適應環境,團體「各自為政」也無法排解世間疑難雜症,但能突破這種困境之人就能站上巔峰。

歷史上不乏這類人物,艾波斯坦舉日本遊戲開發業者橫井軍平(Gunpei Yokoi)的故事為例。大學念電子的橫井軍平,學生時期成績平平,出社會後先是在一家遊戲卡公司窩著,沉潛了好一陣子後,他將當時所流行的事物加以結合,創新發展出大發利市、流行好幾個世代的「任天堂」遊戲。

橫井軍平可能未從學校教育受益太多,但學校如果教育得法,還是可以作育出在複雜的職場環境中適應良好的英才。在這方面,艾波斯坦曾提出一個有力的例子:不久前,美國做了一個七年級數學班「聯鎖練習」(blocked practice)對比「交叉練習」(interleaved practice)的研究。

「聯鎖練習」的特性在於循序漸進,先練好一項技能或解決一個問題後,再練習下一項,但「交叉練習」的特性是在不同的問題間切換,打破學習規律,挑戰自我能力。「聯鎖練習」讓學生進步很快,喜出望外;「交叉練習」讓學生進步緩慢,充滿挫折。研究將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接受不同練習法,然後考試,結果顯示,「交叉練習」受試者的成績表現大勝「聯鎖練習」受試者。

成功之路有多條

艾波斯坦所涉獵的研究,觸及人生各個階段,從孩童在數學、音樂和運動領域的發展,到學生畢業出社會找頭路、職業生涯中期換跑道、快退休時開啟事業第二春。諸多類似研究,都讓他覺得違反直覺,卻也都指出一項事實,即不管是念書、就業,贏在起跑點,未必是好事,有時反倒阻礙長期發展。

得知廣泛學習、延後專業化的好處後,艾波斯坦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也不同了。他認為,在一個刺激不斷、甚至要求高度專業化的世界,因應之道該是,多方接觸和學習,擁有廣泛多元的經驗及跨能性的思考,並延後專注於某一面向;最重要的是,成功的方式不只一種,但社會一面倒向「伍茲之路」的現象該有所修正,特別是現代科技快速轉動世界,把它變成一個超聯結系統的巨大網絡。他相信,既然世界日趨複雜,不再清晰,那麼,一開始廣泛學習,擁有不同經驗和視角,能因應局勢變通,發揮綜效的「費德勒之路」,可能更貼近這個世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