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陳澄波 全人文化看藝術

 |2020.01.30
1850觀看次
字級
視障者使用畫作輔具,觸摸已故畫家陳澄波的〈淡水風景〉。圖/中央社
國美館為畫家張永村的水彩畫作〈文明的躍昇〉打造輔具,已二度中風的張永村(背對者)親身體驗。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美術館展品的美,不只看還能摸。國立台灣美術館全人文化近用展,將已故畫家陳澄波的〈淡水風景〉化為全台首見的畫作立體觸摸輔具,除了視障者,也讓所有觀眾透過觸摸開啟藝術感受力。

走進國美館「家.屋」全人文化近用展示體驗區,印入眼簾的先是一面展場友善設計解說牆,展場桌面高度為七十公分,展場走道、轉角設計都足夠寬敞,適合輪椅族使用。

部分作品有口述影像導覽,相關展場說明都採「雙視模式」,同時有中文字、觸摸點字,視障觀眾欣賞畫作不受阻礙;也有一些作品備有手語導覽影片。

全人文化的精神就是服務所有人,示範展場不只為特殊需求者設想,也為各年齡層的民眾考慮。除降低掛畫的高度、營造不眩光的展場環境,展品說明字體放大,年長者和視力不佳的人都可輕易閱讀。

負責策展的國美館教育推廣組助理研究員吳麗娟表示,文化部近年鼓勵藝文展館發展友善平權,國美館被指定發展視障服務,但美術館是視覺藝術場域,展品又無法觸摸,要如何讓視障者浸淫其中,相當有挑戰性。

平面轉為立體

仿原畫上色

吳麗娟說,策展主題為「家.屋」,作品類型包含油畫、膠彩、水墨等多種媒材和技法;希望觀眾以房屋、建築這個特定觀察對象,透過觸摸輔具,更深度感受藝術創作。

「家.屋」示範展選擇四件藝術品打造觸摸輔具,四件展品分別代表台灣藝術史從寫實、抽象、後現代解構、裝置藝術的進程。其中,已故畫家陳澄波的〈淡水風景〉是寫實畫作的代表。陳澄波經常描繪櫛比鱗次的房舍,呈現淡水城的繁華風情。為了讓觀眾更貼近畫作,國美館打造畫作輔具,和原作品大小相同,是國內第一件把平面畫作轉為立體、再模仿原來畫作上色的輔具。

摸著〈淡水風景〉,可透過淺浮雕的觸覺,感受畫作的構圖、布局,探索畫裡房屋的造形和遠近的空間感,著上的顏色可觀察原作的顏色。

畫作變成輔具

畫家也感動

第二件觸摸輔具是藝術家李錫奇的抽象版畫,透過摸索三個圖層板,理解版畫創作過程和畫面中房屋的線條,讓視障者方便在腦中勾勒圖案。

畫家張永村的後現代作品〈文明的躍昇〉,原畫中有密密麻麻、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房舍。輔具設計成二件,一件是表現局部區域的凹凸版,用手掌觸摸時,可以感覺非常多凸起的幾何圖形,以不規則的方式、密集地排列在輔具表面,這些圖形代表著房舍的屋頂、窗戶或牆壁,重現原畫作房屋密集的程度。

〈文明的躍昇〉另一件輔具則是類似立體拼圖,有十多塊三角形、四邊型、圓拱型積木,是原畫中一部分顏色最深、最後被畫上去、最上一層的幾何塊面。透過拼組輔具積木,就像創作文明的躍昇時,幾何圖形一個個疊上去的過程。

吳麗娟說,設計精良、互動性多元的視障輔具對中風過的高齡長者,也是很好的復健工具。曾二度中風的張永村,在參觀「家.屋」展時,也使用了這套輔具,並對於自己的畫作能轉成輔具相當感動。

用不同感官

平等享受藝術

除了觸摸輔具,「家.屋」示範展的另一個特色是部分作品有口述影像導覽。在口述內容中,補充台灣美術的發展,扼要說明風格演變的脈絡,不但讓視障者完整了解作品,也在文化意涵傳遞上,打破觀者不同年齡、背景與作品間的隔閡。

在台灣推動全人文化近用概念的口述影像專家趙又慈表示,友善的文化近用服務要經過好的設計,提供輔具的觸覺感官,搭配口述影像的描繪,空間氛圍的導覽,幫助他們理解、參與文化,體會到文化重要的意涵,能平等的和其他人一樣享受藝術。

全人文化示範展的適用對象是各種不同需求的人,趙又慈指出,很多明眼人參觀後也覺得非常有趣,透過觸摸開啟不同的感官能力,而不是全然被視覺主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