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 50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4禪無所不包 7-6大師與于丹教授對談

星雲大師 |2019.12.17
3171觀看次
字級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風光。圖/人間社記者普存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4

禪無所不包 7-6

大師與于丹教授對談
時間:2012年7月23日
地點:佛光山電視中心攝影棚

于丹教授:現在有很多人的狀態都是焦慮的,為什麼會焦慮呢?其實很多時候並沒有明確的理由,就是感覺壓力很大。還有就是外在的變化,自己無法面對,總是害怕失去,卻又想擁有更多,就構成了焦慮。

大師:焦慮、煩惱的時候,就坐下來打坐,隨他去,不要管它;宇宙天地,一切都在自己這一坐。這時候就會有力量,感覺人生沒有什麼過不了的。尤其像一些從政的高官,地位很高的人,忙碌不堪,假如每天有這麼一點打坐的習慣,有禪修的功課,三分鐘或五分鐘也好,對自己身心的安定都會有幫助。
一個人在一天當中,不能沒有一小時、半小時屬於自己的靜修時間。地位愈高、愈是忙碌的人,更需要靜。過去美國總統會到農村度假,甚至過去的蔣總統,也會到廬山搭船,住個兩天。其實廬山在哪裡?自己的家是廬山,自己的床鋪也是廬山,廬山就在自己心裡。禪也在我們的心中,有禪就擁有了世界的一切,這才是聰明人、明白人。功名富貴是與人共有的,大家你爭我奪,唯有禪沒有人跟我爭奪,是自我享受、自我擁有的。所以,我希望社會上的人,都能對禪修用心、注意、發揚,這很有意義。


于丹教授:您說的這個禪修的美妙,就是自「空」處來,不像現在很多人得到的東西,都是自「有」來處。人只要騰空了自己,其實就像蘇東坡所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空和靜中,能夠得到這種禪味,他能修自心。但是現代人們有一個難題,就是有的東西太多,騰不空,也捨不得騰空,您說一天要有那麼一點點時間,讓自己靜下來,他是身體靜了,但心不靜。我知道有一些朋友做政治,他要是靜下來閉上眼睛,看見的都是那些幫派、看見的都是他政治的對手、看見的都是別人的計謀、誰在賄賂……身體靜了,心不一定能空,這種情況怎麼辦?


大師:靜下來,就等於水清,才能見底,心不靜就混濁,看不清。所以,很多做決策的人物,心不清淨,自以為聰明,那是不夠的。
現在既然講到禪,順便也說明禪坐要注重的三件事:調身、調息、調心。怎麼調身?就是我剛才講的單盤,後面要墊高一點,坐得才舒服。當然,腿部不必太擴張或太緊繃,也不能讓它受涼、受風,要很溫暖的,很自然的;身體要正,舌頭要頂到上顎,嘴要抿起來,以上是調身。
接著是調息,息就是呼吸,呼吸對人的健康、對人的各種器官機能是很重要的;調息就是我們的呼吸,一吸一呼,先吸到丹田,然後從丹田再把它呼出來,最主要的關鍵是要慢。很多人氣息很粗,就像氣喘,這是不健康的;要能夠讓氣悠悠揚揚,似有似無,身體就會跟著心擴大,世界就不一樣了。
最後就是調心,心很麻煩,不聽我們的話,所以心要對治。像貪欲,要用喜捨來對治;瞋心,要用慈悲來對治;愚痴,要用般若智慧來對治;散亂,要用禪定來對治;嫉妒,要用平等、尊重來對治。不管心中有什麼毛病,都有對治的方法,久而久之,練習慣了,人的境界、禪定的功夫就不一樣了。


于丹教授:師父您講的這個方便法門很清楚,從調身到調心,調心是最高的境界。現在大家之所以論禪、論佛,求的最終都是心。因為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大了,我們經常心隨境轉,心隨著外境,或喜或憂,或怒或瞋,我們很希望最後能夠境隨心轉,心能去轉境,這就需要特別博大的一顆心。佛教有一個說法,叫做「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人都會有各式各樣貪瞋痴的念頭,修好一顆心,才有覺悟。請問大師,怎麼樣運用自己的覺照,去轉這些妄念,去化解它?


大師:儒家講反省,佛教講參究,參究就是發問。比方說:我念佛,念佛的是誰?我吃飯,吃飯的是誰?你說「是我」,那麼我是什麼?我是張三、李四。張三、李四是什麼?追根究柢,問到最後,答案都不同。
我們生活在世間,要看到問題,要通達問題。你看小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會有颱風?」媽媽不一定會回答。「為什麼」不是那麼簡單回答的,能把「不為什麼」和「為什麼」都通達了,那就叫悟。
悟的境界,沒有人我是非,沒有動亂,一切安詳寂靜;過去的事情,都集中到我面前,我不隨著時間流轉,時間隨著我而停止、靜下來了;所謂「大化」,宇宙世界也都跟我融和了。虛空都在我心裡,心包太虛,人還會不在我心裡嗎?甚至於仇敵都在我的心裡,我也能包容。就好比我手上有一塊流膿流血的爛瘡,但是我會把手剁了嗎?不會!我會洗滌它、愛護它,因為這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所以講起來,這個世間沒有敵對的仇敵,佛教講「寺院以無事為興隆」,社會上也常說「化敵為友」,像從政者要化敵為友,國家社會無事就會太平。我們很希望將來人間佛教,對中國的社會、中國的大眾能提供這種教育、提供這種知見,讓大家在這種教育裡得到禪悅法喜,人人愛國、愛群眾,不要煩惱,幸福安樂,我覺得天堂就在我們中國。(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