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披頭四的經典之歌

文/曹郁美 |2019.10.31
2265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隨著「連儂牆」的發燒,我們憶起亡故四十年的約翰連儂,他是名聞全球的「披頭四(The Beatles)」成員之一,同時不能忘記該團的靈魂人物:保羅麥坎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西方流行音樂史上這兩位劃時代人物:麥坎尼與連儂,以及他們的經典歌曲。

該團崛起於英國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因為The Beatles及其他樂團的誕生,本地被譽為「世界流行樂之都」。他們頂著叛逆形象的瀏海髮型,又恰好是四人,因此中文譯作「披頭四」真令人拍案。保羅麥坎尼創作的幾首歌甚受台灣樂迷喜愛:〈Let it Be〉、〈Hey Jude〉、〈Yesterday〉等,至今仍縈繞在我們耳畔;以下我們要談「英譯中」問題。

〈Let it Be〉的首句歌詞原文是「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s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我們發現坊間譯成中文為:「當我發覺陷入苦惱的時候,瑪莉媽媽來到我面前,說著智慧之語:讓它去吧。」才短短幾行就「翻」出了問題。

首先是「Let it Be」一詞當作「讓它去吧」不太恰當,因為「Let it Be」與「Let it Go」並不一樣。因此正確地說應是「順其自然」,凡事順其自然、不必強求,這是作者麥坎尼的原意。而把「Mother Mary」譯成「瑪莉媽媽」就讓人爆笑了。請問譯者您連「聖母瑪莉亞」都不認識嗎?一個人徬徨無助時向聖母祈禱,聖母發出「Let it Be」的智慧之語,不是給了最好解答嗎?整首歌簡單明瞭又發人深省,但錯誤的翻譯導致錯誤理解,可要不得了。

〈Hey Jude〉也一樣。在早期台灣著作權法尚未建立、盜版唱片滿天飛的時代,「學生之音」是滿足我們對西方文化憧憬與想像的管道。當時出版商為求快速賺取利潤,會犧牲品質;他們把Jude譯成「茱德」、「茱蒂」,讓資訊缺乏的我們誤以為這是作者寫給一位女孩的情歌。其實大謬,Jude是一位小男生,是約翰連儂與前妻辛西婭所生之子,名叫朱利安(Julian)。後來,麥坎尼在創作時把小男生的名字改成「朱德」,因為他覺得這樣好唱、好聽。

為何這位小男生給保羅麥坎尼帶來創作靈感?這就牽涉到約翰連儂的婚姻了。連儂後來愛上日裔美籍的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與髮妻離婚,於是辛西婭帶著年幼的朱利安一起過日子。保羅麥坎尼同情這對母子,不時去探望他們,長大成人後的朱利安回憶道,他與保羅叔叔比自己的父親還親呢。

在一次的探望中,保羅麥坎尼醞釀靈感寫下了〈Hey Jude〉這首歌,節錄中譯歌詞如下:「嘿!朱德,別沮喪,唱首悲傷的歌,來紓解你的心情。把她放在你心中牢牢記住,慢慢地,你會好起來的。有時候你會覺得難過,孩子,別讓悲傷擊垮你,別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你要知道,誰耍酷誰就是傻子,只會讓他的世界變得更冷酷無情。」

多麼陽光與勵志啊,這位保羅叔叔太有情有義了。至於約翰連儂為何在四十歲那年被瘋狂歌迷槍殺?這又有故事了。

兇手查普曼原是「披頭四」的死忠歌迷,但在改信基督教之後,卻因為連儂於一九六六年(那年連儂廿六歲)說出的一番話,其中一句是:「我們現在比耶穌更受歡迎」(We're more popular than Jesus now),激怒了查普曼,認為連儂褻瀆了耶穌基督。本來此事件在英國無甚迴響,但在美國卻引起極大反彈並蔓延到其他國家,影響了「披頭四」的巡迴演出,也埋下多年後這位極端分子查普曼的殺機。查普曼還認為連儂創作的〈God〉和〈Imagine〉更令他火冒三丈,以這首〈Imagine〉來說,歌詞的陳述讓他認為連儂根本是個「共產主義者」。

連儂是英國人,與洋子結合後長居美國,最後在紐約寓所前被美國的基督徒槍殺,讓人對於美國的槍枝氾濫、治安堪虞甚感嘆息。連儂之死讓全球樂迷悲痛,連遙遠的捷克之都布拉格的修道院大廣場都發起了「連儂牆」的紀念活動。

這本是一面普通的牆,悼念者在牆上畫了連儂的肖像以及「披頭四」歌曲中的歌詞,塗鴉一片,甚是熱鬧。幾年下來風格蛻變,本牆成為捷克群眾發洩對於胡薩克共產主義政體不滿的文字書寫場域,先前的連儂肖像早已被覆蓋不見。

最後,本牆已成為青年抗爭的象徵性符號,近日港台發起的「連儂牆」活動即根源於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