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野玫瑰

文/林一平 |2019.10.29
4576觀看次
字級
圖一:舒伯特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年幼時家中有一本日文音樂圖鑑。父親由這本音樂圖鑑教我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的〈野玫瑰〉(Heidenroeslein)。

對於這首歌,讀者諸君有多深刻印象?〈野玫瑰〉描述男童與紅玫瑰的邂逅。歌詞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男孩「看見」紅玫瑰;第二段是男孩「想要」紅玫瑰;第三段男孩「採摘」紅玫瑰。

當年父親教我欣賞首歌時,先念著日文的歌詞,接著將之翻譯成中文。年幼的我,懵懵懂懂,無法了解〈野玫瑰〉的真義。事實上,父親也只是希望我欣賞優美的音樂,這個目的是達到了,我的確很喜愛〈野玫瑰〉的旋律。

年長後再度回顧〈野玫瑰〉,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是讀了舒伯特的傳記後才知道,這首歌先有詞,是歌德的詩。這首詩中的野玫瑰象徵著年輕的少女,她拒絕了少年的追求並嘗試保衛自己。1770年,歌德在特拉斯堡結識了少女布麗昂 (Friederike Brion),一場難忘的邂逅後,摘花的歌德即棄女離去,留下傷心的女孩終身未嫁。歌德因此創作〈野玫瑰〉這首詩,是自述自己的無情殘酷。有許多音樂家為歌德的〈野玫瑰〉譜曲,而以舒伯特譜的音樂旋律最為著名。

〈野玫瑰〉是舒伯特在18歲時的創作。據聞舒伯特某日遇見一位穿著破舊的小孩,手持一本歌德的詩集出售。舒伯特也是窮漢,卻同情小孩,以身上所有的錢交換了那本書。他翻到了〈野玫瑰〉這首詩,優美的旋律馬上浮現,回到家後,立刻寫下音符。舒伯特具有近乎奇蹟的天賦才能,能看透歌德的內心狀態,以音樂展現出。

〈野玫瑰〉歌曲的旋律雖然氣氛明朗,舒伯特也在音樂中加入了人生悲劇的內含。這首歌完成時,並沒有以樂器試奏過。原因是舒伯特相當貧窮,有一段時期,甚至和他的窮室友共穿一條褲子,一人外出,另一人得待在室內,根本沒錢買樂器在家中演奏他的新作品。

舒伯特特別喜愛歌德的詩,覺得他的詩具有音樂性。他作曲時,總是讀兩三遍詩,旋律即呼之欲出。他創作〈魔王〉(Der Erlkönig),由讀詩到作曲完成,前後不到一個鐘頭。

舒伯特這首〈野玫瑰〉因為電影《海角七號》,在台灣變得有名。電影一開始,茂伯騎機車送信,口裡哼著日文版的〈野玫瑰〉。導演引用〈野玫瑰〉的典故,成為電影的重要關鍵,由甘草角色茂伯一再將這首歌帶回觀眾面前,暗示著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不會有結果。

這一部電影詮釋〈野玫瑰〉的手法,從頭到尾重複唱第一段:男童「看見」紅玫瑰。其餘殘酷的兩段並未唱出,而是由兩位「友子」的經歷展現出來。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留下來,或我跟妳走。」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兩者都不可能發生。導演在歡笑的電影中,深層暗示著感情沒有歸宿的無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