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二十四節氣學養生

文/彭溫雅中醫師 |2019.07.13
2283觀看次
字級
現逢大暑時節,這是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候。圖/資料照片
「三伏貼」,是中醫根據「冬病夏治」、「天人相應」,「內病外治」等觀念,將屬性偏熱的藥材,貼敷於人體相對應的穴位,達到去溼排寒的效果。 圖/資料照片

文/彭溫雅中醫師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個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曆法,用來指導農民的農事,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節氣是依據地球繞太陽一周為基準,規畫出二十四個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期性運動,也反映地球與太陽之間日照角度與時間的影響。

二○一六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醫如何判斷體質

人的體質,包括先天從父母遺傳所得到的,以及後天養成的體質,同時在發育過程中,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因而形成不同的身體特色。在後天因素中,包括四季寒熱溫涼變化,以及居家環境、飲食食物等,時時刻刻影響著人的體質,所以隨著二十四節氣反應的季節更替,人體也順應著表現出不同的生理狀態!

體質可以再細分為三個類別,分別為體態、體能和氣質。簡單來說,體態就是透過外表的高矮胖瘦等特色來區分出不同體質。體能指的是身體的能量狀態,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氣、血、陰、陽、津液。當津液不足時,身體會偏熱,呈現熱性體質;當陽氣不足時,身體會偏冷,呈現寒性體質。氣質指的是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或人格特質等。中醫判斷體質通常合併這三個面向,綜合判斷一個人的基本體質,因而有「肥人多溼,瘦人多火」的說法。

因此,如發現自己有偏溼的體質,或感覺自己身上有溼氣、想預防溼氣上身,請跟著我們一步一步順著大自然的規律,順著二十四節氣的腳步,進行各個季節常見的茶飲、湯品、粥療及經絡保養,讓身體恢復原本該有的狀態,去溼清熱、健脾補腎、養氣補血、纖體瘦身、益壽延年!

去溼排寒最佳時機

大暑時節是一年當中,喜溫作物生長最快速的時候,也是高溫天氣的持續。中國古代透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提出「三伏」的說法,也是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候。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開始於大暑節氣前後,介於每年的七月十日至二十日間,歷經立秋、處暑,介於每年的八月八日至十八日之間。

所以每年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節。《陰陽書曆法》曰:「候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謂之三伏。」庚是中國古代天干地支之一,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三庚為第三個出現的庚日為初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而藏伏於地底下的樣子。

傳統中醫建議全年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是身體進行去溼氣、排寒氣的最佳時機,因為此時人體體內陽氣較為充足、皮膚腠理較為疏鬆,同時借助自然界的溫熱之力,更有利於排出體內的寒氣及溼氣。

「三伏貼」,是中醫根據「冬病夏治」、「天人相應」,「內病外治」等觀念,將屬性偏熱的藥材,貼敷於人體相對應的穴位,透過中藥對於穴位的熱刺激,達到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免疫的作用。這樣的做法,對於體質偏溼偏寒所產生的疾病,例如腹冷經痛、白帶淋漓、鼻過敏、腸胃虛寒痛等症狀特別有效果。

不過,皮膚容易滋長「癰疽疔癤」的體質,則不建議透過三伏貼的方式來排溼養生。

(摘自《彭溫雅醫師的濕氣調理全書:排濕從養氣開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