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乾隆帝國史畫(6-4) 海陸旅程的艱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9.01.25
1992觀看次
字級
舟山港定海城的南天門:使節團船隻北行途中,在舟山港停泊,部分團員進入定海城,注意到城裡街道狹窄,服裝店、食品店、家具店很多,商業繁榮,人民工作勤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宗教祭祀的寶塔寺:此為定海城外的寶塔,使團參觀時,許多善男信女正好來燒香拜佛。使團驚訝地發現,寺中的觀音和孩童的形象與基督教的聖母聖子極為神似,頭上都罩著光環,前邊均燃著燭火。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牌坊或凱旋門:中國城鎮四處可見牌坊,目的是彰顯傑出人物的功勳,包括公正無私的官員、叱吒沙場的武將、具有非凡美德的底層百姓,以傳頌他們的事蹟。使團在寧波城附近看見許多牌坊,包括大清皇帝所立的。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石舫:使團在北京住所的花園中,看見一座石舫。這是中國庭園 獨有的布景,被作為部分團員用餐之地。使團注意到,中國庭園 追求「微型景觀」的審美趣味。從院牆上遠望,可以看見北京幾 座塔的頂部。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蘇州郊外的橋:返程中,使節船經過蘇州府,他們看見許多漂亮 的拱形石橋。圖中橋上臨時搭起牌樓,掛了彩旗和紅燈籠,六名 士兵在橋上列隊,向特使致敬。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墓地的景觀:使節團對中國的葬喪禮儀做了一番觀 察,包括墓室的建築樣式、遺體的下葬程式以及親 族的規矩等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儘管馬嘎爾尼使團出訪中國的外交以及商業目的失敗,但對英國國內的普通民眾來說,這仍然是前往東方神祕古國並成功歸來的傳奇冒險之旅。作為當時最大規模的訪華使團,英國民眾都期待成員著書介紹此次所見所聞,此一訴求背後巨大的商業利益,讓使團成員中至少9人有留下日記或見聞錄存世。

占得先機的是「獅子號」第一大副愛尼斯.安德遜(Aeneas Anderson),他於1795年在倫敦出版了《1792-1794年英國至中國使節團之敘事》(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 in the Years 1792, 1793 and 1794),這套書沒有收錄圖片,但仍然大受歡迎,當年5月又印行了另一八開的普及本。由於這是使團成員出版的第一套見聞錄,因此市場回響十分熱烈,被譯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中文等版本,亦在愛爾蘭、法國、瑞士、德國和美國都有發行。

1797年,馬嘎爾尼私人祕書、使團副使的斯當東出版了《大英國王派遣至中國皇帝之大使的真實報告》(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這一版本的第一、二冊全是文字,第三冊是大開本的畫冊,共收錄44圖。

其中,3幅動植物圖,如交趾支那的霸王樹及其葉子上的昆蟲、爪哇的鳳冠火背鷳和鸕鷀;11幅地圖及海岸線,如舟山群島、山東半島和澳門等;5幅剖面圖,如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古北口長城、熱河布達拉宮、運河水閘、水車等;25幅中國的風俗人物,均出自隨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 1767-1816)之手。這套書也再版多次,但開本小也沒有再版單獨的畫冊。

同年,擔任副使斯當東之子小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家庭教師的伊登勒(Johann Christian Hüttner, 1766-1847)也出版了關於這次外交行動的記述,名為《英國派遣至中國之使節團的報告》(Nachricht von der Brittischen Gesandtschaftsreise durch China);這部書在柏林以德文出版,後又發行過荷蘭文和法文版。伊登勒的身分雖然是小斯當東的家庭教師,但他深諳拉丁文,曾負責中英兩國官方文書的翻譯工作。他的記述也普遍被認為客觀,因此,1799年斯當東的書在巴黎再版時也收錄了他的部分文字。

1804年,馬嘎爾尼的私人總管吧龍(John Barrow, 1764-1848)在倫敦發行了《中國之旅》(Travels in China),書中共有8幅插圖,也主要借用自威廉.亞歷山大的作品。吧龍出版的這套回憶錄是關於那次訪華之旅重要的、發行較多的版本,德文、法文、荷蘭文的版本都有。1807年,倫敦還發行了兩卷本的吧龍《與馬嘎爾尼伯爵公務相關之一些報告及其未出版著述之選集》(Some Account of the Public Life, and Selection from the Unpublished Writings of the Earl of Macartney),這套書以文字為主,其中最大的亮點是收錄了部分馬嘎爾尼的使華日記,因此也廣受關注。

在諸多參與那次訪華行程人員的回憶錄中,作為正使的馬嘎爾尼的日記無疑最被讀者看重,而唯獨他在生前沒有出版自己的日記。馬嘎爾尼的訪華日記的原稿現在被分為兩部分,1792年9月11日至1793年6月15日,抵達中國之前的部分,現存英國維亞科姆圖書館;1793年6月15至1794年1月15日,在華期間和離開之後的部分,現存日本東洋文庫。劉半農曾於1916年在上海出版了《乾隆英使覲見記》,節選翻譯自馬嘎爾尼抵達中國後的日記,但是馬嘎爾尼訪華的完整日記至今未曾出版。

縱觀使團成員回國後出版的記述,對使團行程的描述大多雷同,有豐富配圖者則顯略勝一籌,其中幾乎都是威廉.亞歷山大的作品。

由於清代康熙時期的閉關鎖國,在亞歷山大之前還沒有哪個西方畫家有機會深入中國內陸,如此詳盡的用畫筆記錄中國的風土人情,可想而知他的這些作品在歐洲公布後所引起的回響有多劇烈。不僅使團成員出版的遊記中選配他的作品,在攝影術尚未發明前的很多年,由於他所描繪的場景給予了西方人一個形象化的中國,但凡與中國相關的書籍的插圖都會以他的作品為藍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