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梵文看China之源

文/曾泰元 |2018.12.19
3849觀看次
字級

文/曾泰元

「中國」的英文是China,眾所周知,至於為什麼是China?來源為何?各界的見解,迄今依舊莫衷一是。

規模最大、內容最詳盡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權威性也是舉世所公認,其觀點可供參考。它在China這個條目的詞源(etymology)欄位裡坦承,該名稱的起源仍有爭議(The origin of the name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並建議有興趣的讀者自行了解,或可參考十九世紀末探討東方古文明的學術月刊《巴比倫與東方檔案》(The Babylonian and Oriental Record)。

雖然China的身世尚無定論,不過OED仍克盡職責,對龐雜的史料加以梳理,去蕪存菁之後做出綜合判斷,努力呈現給讀者一些客觀的事實。

OED總結說,China並不是一個中國本土的名稱(not a Chinese name),因為早在耶穌的時代(Christian era,約西元前四年~西元三○年),古印度的梵文(Sanskrit)就已經有Chīna的語音形式了。

在此必須補充說明一下。梵文有不同的書寫形式,若用羅馬字母轉寫,也可能因不同的系統而有不同的拼法。OED所記錄的Chīna,在其他的文獻裡也拼成Cīna,按照梵文的音系,讀音應當介於現代漢語的「之那」和「基那」之間。

OED指出,英文的China可明確追溯到的源頭,是葡萄牙文的China。一五五五年,英國學者理查德.伊登(Richard Eden)翻譯出版了葡萄牙探險家杜阿爾特.巴爾博薩(Duarte Barbosa)一五一六年寫的航海日記,其中一句「The great China, whose kyng is thought the greatest prince in the worlde」(大中國的皇帝被視為是天下第一的君主),就是China在英文的首次露面。需要注意的是,這是早期的英文,某些單詞的拼法與現行者略有不同。

順藤摸瓜。我繼續查閱葡萄牙文的相關資料,線索顯示,China可能來自印地語或波斯語的Cīn,最終則來自於梵文的Cīna,意思就是「中國」。至於這代表中國的Cīna究竟所指為何?葡萄牙文的資料並沒有進一步交代,詞源不明。

這裡的Cīn或Cīna就是觀點分歧的所在。目前最普遍的看法是,Cīn或Cīna源自於「秦」的音譯。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兼併六國,一統江山,建立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威懾天下,名震海外,所以這個「秦源論」似乎順理成章。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地理歷史學家衛匡國(Martino Martini)。他於一六五五年出版了劃時代的《中國新地圖》(Novus Atlas Sinensis),在以拉丁文寫成的序言裡提出了這樣觀點,並且得到了許多後世學者的支持。

然而也有一些中外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挑戰了這個秦源論。他們或從語音的對應出發,或從地理歷史的角度審視,或二者兼而有之,論證說Cīn或Cīna不是「秦」(上古音接近dzien),而是先秦時期雄踞山西一帶的強國「晉」(上古音接近tsien),或是南方大國楚國的別稱「荊」(上古音接近kiang),或是地處西南邊陲的彝族古國「夜郎」(上古音接近zina)。這些不同於傳統見解的新論都有著嚴謹的論述和充分的證據,讓人難以等閒視之。

OED的編輯肯定也是博覽群文,對這些可能的起源理論都仔細研讀,最後無奈地發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以定於一,只能客觀地存疑。千百年來的爭論,放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今日,OED也是束手無策。

話雖如此,一個沒什麼人挑戰的基本共識是,二千年前的梵文就已經記錄了Cīna。梵文是古印度宗教與學術的語言,大乘佛教的經典基本上就是梵文寫成的。從梵文切入,或許會閃現不同的亮光。

英國已故知名漢學家、牛津大學漢學教授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曾於清末在溫州傳教二十九年,他最偉大的學術成就之一,就是編寫了重量級的漢英佛學詞典──《中國佛教詞語詞典:附以梵文與英文對應詞和梵文─巴利文索引》(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with Sanskrit and English Equivalents and a Sanskrit-Pali Index)。

翻開詞典,從索引的Cīna回查正文,我們可以看到支那、指那、真丹、至那、斯那、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難、旃丹等十一種翻譯,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二:支那,現為「中國」的蔑稱,應避免使用;震旦,為「中國」的古稱,現多見於機構之專名。

關鍵的Cīna何謂?這本佛學詞典除了指出可能的晉、秦二國之外,還多列了一個位於當今河南的小國「陳」,但沒有進一步的說明。

佛學詞典提到,在古印度法律、宗教與哲學彙編的《摩奴法典》(Laws of Manu)裡,在古印度兩大梵文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裡,以及在各種佛教經典裡,都把中國稱為Cīna(至那,蔑稱「支那」在此避用,其他譯法從略,下同),或尊稱為Mahā-cīna(摩訶至那,「摩訶」為「大」之意,「摩訶至那」就是「大至那」)。而根據學者的考證推測,這些古印度經典的成書之年,約略相當於中國的先秦到兩漢之時。

OED說,遠在耶穌的時代,梵文就已經有了「中國」的記錄,對照這些梵文的史料,的確其來有自。

「震旦」這個「中國」的古名特別值得一提。佛學詞典指出,「震旦」一詞音譯自Cīnasthana(至那斯坦),Cīna(至那)待解,sthana(斯坦)意為「地」,與中亞諸國國名詞尾的stan同源。「至那斯坦」省略中間兩音節,語音再進一步調整,把「那」的首音n挪給「至」而成「震」,把送氣的「坦」換成不送氣的「旦」,便有了「震旦」。南宋佛教辭書《翻譯名義集》謂之「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中國在印度之東(「震」),乃日出(「旦」)之地,「震旦」之名音意兼顧,實乃少見之佳譯。

梵文裡指稱中國的Cīna,除地名特指的「秦」、「晉」、「荊」、「陳」、「夜郎」等諸源之論外,還有地名泛稱之說,原來通指喜馬拉雅山以北的邊遠之地,而後才成為中國的專稱。也有學者博引中外古籍,說Cīna或思維,或智巧,或文物,或絲綢,都是中國古代所以傲天下者。近來另有一說,言中國的China源自風靡世界的瓷器china,而瓷器的china則是主要產地「昌南」(景德鎮的舊稱)的音譯。

China探源,古今中外,竭各方專家之力,依舊無解。千百年來的百家爭鳴,答案至今仍是個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