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地球繞一圈 拜訪貝聿銘(上)巴黎

文/曾依璇 |2018.11.18
1721觀看次
字級
玻璃金字塔夜景。圖/曾依璇
從地下看倒金字塔別有意境。圖/曾依璇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二○一八年十一月號http://www.cna.com.tw

文/曾依璇
羅浮宫前玻璃金字塔 衝突美感令人難念
二○一七年五月七日,確定當選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巴黎的羅浮宮前舉辦勝選之夜,他從陰影裡緩步走上舞台,發表勝選演說,全世界透過電視畫面看到他身後的玻璃金字塔和更遠一些的古典宮殿,或許多多少少能接收到一個暗示:法國的傳統和創新並行不悖,在固有基礎上,新的總統也將帶來變革。

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是前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érrand)執政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當年設計師貝聿銘的構思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比一九七七年落成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引發更強烈的爭議。

龐畢度中心外觀是層層彩色水管,並非所有法國人都欣賞,但作為現代美術館,造型前衛一些也就罷了,羅浮宮的地位卻大大不同。

羅浮宮原為國王宮殿,在法國歷史上具有極重要的象徵意義,當時許多人無法接受竟要在正前方蓋玻璃金字塔,況且是交給一名外國建築師設計。

當時,主流媒體如《世界報》(Le Monde)、《費加洛報》(Le Figaro)及部分藝文界人士都反對這份藍圖,貝聿銘曾於一九八四年到法國歷史建築高等委員會介紹建築計畫,但反對氛圍過於沉重,他未能成功說明自己的理念。

當時的文化部長是賈克朗(Jack Lang),他於二○一○年出版了名為《大羅浮宮計畫之爭》(Les batailles du Grand Louvre,暫譯)的書,敘述羅浮宮改造過程,其中也談到玻璃金字塔爭議。

在政治意志支持下,玻璃金字塔於一九八九年完工,羅浮宮博物館終於有了一個明顯又氣派的入口,衝突的美感令人一見難忘。

如今,距離落成不到三十年,羅浮宮前的金字塔不僅是巴黎最重要的地標之一,也是這座古老博物館的現代標誌,世人已經難以想像沒有玻璃金字塔的羅浮宮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