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探險 寂靜,需要自己創造

文╱厄凌.卡格 譯╱謝佩妏 |2018.06.03
1384觀看次
字級
紐約的下水道。圖╱(C) Steve Duncan提供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1963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三個青春期女兒的老爸。他是獨自徒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也是抵達「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至今出版過六本書並譯成多國語言。圖/大塊文化出版提供

文╱厄凌.卡格 譯╱謝佩妏

二○一○年十二月的某日深夜,我跟城市探險家史提夫.鄧肯(Steve Duncan)爬上威廉斯堡大橋的頂端。這座橋位於紐約,連接曼哈頓區、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我們打算取道紐約神祕的地下水道網絡,從布朗克斯區二四二街和百老匯的交叉口前往哈林區,然後繼續往下到曼哈頓,橫越大半個紐約直抵大西洋。我跟史提夫想用沒人用過的方式看看紐約,從裡到外,由上往下。

天還沒亮我們就爬上橋,極目遠眺皇后區、布魯克林區,視線一路延伸到康尼島,遠遠看見太陽就在大西洋的海平線下。站在橋頂,我們看著城市慢慢亮起來,雖然太陽仍在海平線以下。過了幾分鐘,陽光射向我們站立之處,拂上我們腳下的摩天樓最高層,然後開始不辭辛勞地讓整座城市溫暖起來。

我聽不到一點聲音。底下,車流在四線道上轟轟穿梭,地鐵在市中心進進出出,發出規律的碰撞聲。眼前所見讓我目眩神迷,我自動關掉了所有聲音。你無法等聲音靜下來。不管在紐約或其他地方都是。寂靜,需要自己創造。

在紐約的背面、陽光從未照射到的地方,我跟同伴史提夫發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柏油路面下,地下水道的建築結構就是一個反映地面生活的有機體。一條條水道建起、延長、改道、打下地基、搭起建築,舊管線隨著地景的改變跟新管線結合在一起,這一切從來無人理會。整個地下世界不只對紐約居民來說全然陌生,對Google Earth也是。假如可以把曼哈頓轉一百八十度,真正把它上下顛倒,我們剛剛跋涉而過的這座島,就會變成一片人造荒野。一片完全以功能而非美學為考量建成的荒地。但它自有一種美感,一種負面的美感,因為所有不在的事物而形成的一種美感。

文明的完整循環

十二月那五天的地道探險,我們經歷了文明的完整循環。地面上:熱鬧的聖誕節大採購、盛大華麗的裝飾、擠滿飢渴客人的餐廳。當天下午稍晚,我們又潛進地底之後,文明的最後產物化成排泄物、遺忘的物事,這裡一個用過的保險套、那裡一片垃圾,從我們旁邊慢慢流過去。紐約地下水道很少使用抽水機,移動廢棄物的是重力。所有東西都以同樣的速度流動,在我們腳邊發出涓涓細流的聲音。

早上六點,在格林街底,我跟史提夫坐在樓梯上休息,因為之前試圖越過運河街底下的下水道,說我們滿身大便也不誇張。我們對面是停車場,我看見有棵樹孑然而立,貼著一棟破舊老屋的正面奮力往上長。美國作家E.B.懷特(E. B. White)的經典之作《這就是紐約》(Here is New York)描寫了紐約的生活:「堅忍不拔,逆境生長,水泥地也能冒出生命汁液,固定索取陽光。」他指的是城市的居民,但也有可能寫的是這個城市的樹木。那棵樹為什麼就剛好長在那裡?它的葉子、芽苞、花朵、樹皮、枝幹,還有身上的苔蘚和小蟲,這麼多年是怎麼存活下來的?世界上最大的謎,就是有機的美如何從地面悄悄萌芽?而且就長在那裡,一片沒被柏油覆蓋的方寸之地,這對我來說更加神祕,因為它默默然象徵著我們所做的事。我隱隱有股衝動,想跑過去抱住那棵樹。

站在威廉斯堡橋頂,看著太陽從大西洋升起,照亮整座城市,我感到一股喜悅從體內深處湧出。如果我是總統,我會在就職演說裡鼓勵每個人在日出時心懷感激,感謝陽光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

但隨著陽光升起,警察發現我們的機率也愈來愈高。你絕不可能拿到攀登這種地方的許可證,所以我們除了盡快下去別無選擇。史提夫對這種事比我更有經驗,他提醒我,要是我們發現橋上的車流停下來,周圍突然寂靜無聲,那麼我們的冒險之旅就真的走到了終點。那表示警察已經封鎖這座橋,現在要來逮人啦。

(摘自《 聆聽寂靜》,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1963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三個青春期女兒的老爸。他是獨自徒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也是抵達「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至今出版過六本書並譯成多國語言,題材涵蓋探險、哲學、藝術收藏。2010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5天5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個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