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巴豪森與八木

文/林一平 |2018.04.17
2711觀看次
字級
巴豪森雕像 圖/林一平
作者繪八木秀次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2017年6月我到德國訪問德勒斯登工業大學(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看到巴豪森 (Heinrich Barkhausen;1881-1956;圖一)的雕像及畫像。巴豪森在電機領域有重大貢獻,專門研究振盪器,發明了由真空管制作的極高頻振盪器,完成微波管,微波的各項應用才得以實現。

巴豪森曾培養一位優秀的日本學生八木秀次(Hidetsugu Yagi;1886-1976;圖二)。他是「八木宇田天線」的共同發明者。提到無線電波的接收放大,老一輩的人都會想到「八木宇田天線」。八木在日本大學畢業後留學德國,跟隨巴豪森學習,專攻發射機的共振變壓器,研究如何由尖端火花放電,做為連續波(CW)振盪器。

八木秀次回到日本在東北帝國大學擔任教授。該校的講師宇田太郎(Shintaro Uda;1896-1976)在八木的幫助下,將巴豪森發明的極高頻振盪器用做極高頻傳導研究的工具之一,設計並測試了一種「定向天線」(或稱「寄生天線」)。1926年宇田將這篇論文投到日本的無線電雜誌,但沒啥反應。1928年八木秀次訪問美國時,將宇田的論文翻譯成了英文,並在無線電工程師學會(IEEE的前身)發表,受到歐美學者矚目。因為該篇英文論文八木署名在前,所以大家都稱「八木宇田天線」(YAGI-UDA Antenna),甚至省略「宇田」,直接叫「八木天線」。

日本在1932年後將八木宇田天線投入商業應用,在飛島 (Tobishima)與山形縣酒田市 (Sakata) 之間建立距離約40公里的官方無線電電話系統;歐洲將八木宇田天線和雷達併用,發展無線電著陸導航技術。二次世界大戰時,八木宇田天線被廣泛的應用於戰爭無線電技術,包括夜間戰鬥機使用的雷達。然而在日本國內,八木宇田天線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日軍占領新加坡時發現了英軍雷達技術人員記載關於八木宇田天線的手冊,日本才意識到其價值。這本手冊名為「紐曼筆記」,描繪出八木宇田天線在軍事雷達上的應用。當時看過這本冊子的日軍,無不個個愕然,嘖嘖稱奇。

德國將八木宇田天線放在「毀滅者」轟炸機 (Messerschmitt Bf 110)的機頭雷達,猶如飛蛾,該轟炸機成為德國空軍的夜戰部隊王牌主力。二次大戰後美國審判日本戰犯,曾很有趣的寫下了註記:「在聽證會中,八木教授是第一個很驕傲的承認所作所為(八木宇田天線的研究)的日本人,其他的日本人都否認其作為。」(Professor Hidetsugu Yagi was the first Japanese to speak proudly of his work instead of denying it all.)

八木秀次取得八木宇田天線專利權,並把這項專利讓渡給「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這使戰後發展出來的電視科技,普遍使用八木宇田天線,做為電視接收天線。而這種天線也可以用來做今日手機信號的放大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