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 奧地利人不看《真善美》?

文/曹郁美 |2018.01.25
2399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五十年前的歌唱電影《真善美》,是取材於奧地利薩爾斯堡的真實故事,經好萊塢的加油添醋創下驚人的票房紀錄。其實奧地利人鮮少看過本片,他們會反問遊客:「你們為什麼那麼喜歡這部電影?」

為何如此?這就要從德、奧兩國的歷史情結說起。

奧地利與德國土地接壤,官方語言即是德語,兩國稱得上同文同種。想想,史上兩位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為德人、莫札特為奧人,他們創造了歐洲璀璨的音樂生命。

一戰之後,德國從蕭條中站起來,此時為納粹領袖希特勒執政;一九三六年世界奧運在柏林登場,這是個轉捩點:第一,希特勒藉此宣揚納粹政權的正當性。第二,既然德、奧同文同種,那麼當德國選手贏得金牌時,不但德國人歡呼,奧國人也與有榮焉。於是,希特勒掌握時機、凝聚人氣,兩年之後不費一兵一卒地併吞了奧地利,接著又占領了捷克。

奧國是歐洲穀倉,捷克是工業重鎮,使得德國實力大增。然後希特勒又進軍波蘭,逼得英法兩國忍無可忍,向德國宣戰,從此點燃二戰戰火。直至一九五五年,奧地利才成為獨立的國家。

回首過去,奧地利一直身處納粹的陰影下,至今奧國仍有希魔的遺跡。第一,希特勒出生於奧國、近德國邊界的一個小鎮名叫布勞瑙,後來才遷居。第二,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是在奧國薩爾茲堡完成的。第三,這裏有一座山險據點名為「鷹巢」,是他當年的駐足地。總之,對奧地利人來說,納粹希特勒是他們不堪的回憶,如非必要,絕口不提這個人。

因此電影《真善美》的後半段提及納粹的入侵,崔普家族為躲禍而翻山越嶺、奔赴國外,就讓奧人不舒服。

奧地利人不看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原因,他們覺得劇情很扯、很幼稚。例如男主人不苟言笑、給孩子實施軍事化管理,殊不知真實人物的他,既和藹可親、也喜愛唱歌。再說劇中的靈魂人物,也就是家庭教師、後來的女主人瑪麗亞(茱莉安德魯斯飾),在電影中是多麼活潑可愛,深受七個孩子愛戴;真實的瑪麗亞可不是這樣,她訓練他們組織家庭合唱團,態度兇巴巴的。

據說,全家移民美國之後,大女兒要結婚,瑪麗亞不准,因為如此一來合唱團就少了女高音,可見瑪麗亞是個專制的繼母。還有,這個家族為逃避納粹的追捕,舉家遷徙國外,電影把這段經過拍得驚心動魄,其實是編劇瞎掰的,他們是純粹移民而已。

所以說,奧地利薩爾斯堡人一方面藉著《真善美》推展觀光,一方面又不喜歡、也不看這部電影,還真是奇怪;不,也許他們覺得我們才奇怪。

崔普家族移民美國之後,女主人瑪麗亞把它寫成傳記書,再把版權賣給德國的電影公司,德國把它拍成電影上、下集,片名《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這是一九五六年的事,可比美國的《真善美》早了九年。

這兩部德國電影來到台灣,片名叫《菩提樹》。為何叫《菩提樹》?那是日本的片名,台灣也就沿用下來。而劇中的孩子也確實唱了許多世界民謠,包括了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名曲:〈菩提樹〉、〈野玫瑰〉。

舒伯特的〈菩提樹〉是譜自歌德的詩,詩名Der Lindenbaum,其實不是菩提樹,而是另一種樹名叫「椴樹」。為何會弄錯?原來那是日人近藤朔風的翻譯,可能他把椴樹、菩提樹弄錯了,台灣人也就跟著錯到底。

再說〈野玫瑰〉,讀者是否看過魏德聖的電影《海角七號》?片中的日籍歌手中孝介來到墾丁海邊的舞台上,與范逸臣合唱的曲子,就是這首〈野玫瑰〉。

據說德國版的《菩提樹》比較忠於原著,推出之時票房亦佳。我很想問問奧地利人:你們不喜歡《真善美》,那麼喜歡《菩提樹》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