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戒尺

圖與文/宋玉澄 |2018.01.03
2518觀看次
字級
戒尺,這個名詞始於何時,無有定論;推測應源自帝制王朝刑罰中的笞刑。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戒尺,這個名詞始於何時,無有定論;推測應源自帝制王朝刑罰中的笞刑。笞刑,比杖刑輕,用較小的荊條當成刑具,抽打受刑者臀部;清朝時改為竹板,按情節輕重分五等: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是刑罰中最輕微的懲處。而戒尺,就頗像笞刑時用的竹板,是一種用於民間的微笞刑。

用於家中,就是家法。記得小時候,父親就常鋸竹為板,打磨後,置於呈放祖先牌位的神龕前,慎重地宣告,這是「家法」。書,背不出來;字,寫的不好;或調皮搗蛋,在外生事;父親就會說:「國有國法,家有家法。現在,把家法請出來!」實際上,就是拿竹板子打人。

父親下手不留情,按情節輕重,在屁股上打三下或五下不等,每一下都結結實實,打的我痛哭流涕,處罰完了,擦乾淚水鼻涕,抽咽中還要向父親鞠躬道謝,整個「禮程」才算完畢;我們那個成長年代,孩子少有不挨打。父親也自有他的「法律」依據,說是老祖宗傳下的箴言: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

但也不全然如此,據說郭沫若小時讀私塾,一日趁老師外出,就翹課到隔壁的園子裡偷桃。園主告狀了,老師看了一下放在桌上的戒尺,卻沒有處罰,只出了一道題──對對子:「昨日鑽狗洞,不知為誰?」郭沫若一看,心中一驚,腦中卻是不停翻轉,立即對了個下聯:「他年進蟾宮折桂,必定是我!」想來郭沫若反應快、學識佳、又肯認錯,還需用戒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華大學在一九九六年的開學典禮上,特別舉辦「啟教禮」。由校長上香、上果、祭獻先師,後由學生代表奉上一隻戒尺,尺上寫著「戒若繩尺」;再由校長授簡,就是把竹簡刻成的一卷經書交給學生。整個過程,頗有古風又有創意,尤其是把過去罰人的戒尺,昇華為一種提示、一種惕勵的珍物,殊為可貴!

赴陸旅遊時,發現他們對中國故有文化的發揚也不遺餘力,如戒尺的重現與製作,幾乎如藝品一般;尤其每條戒尺上鏤刻著大學、中庸,甚至有《心經》、《金剛經》等,讓人驚訝戒尺已變成了載道的書本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