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水之母 造216水壩救旱災

 |2017.12.19
109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當印度面臨的旱災,每年都有超過三億人為無水所苦,當局想出利用火車、水車運水的方式來解決農場和偏遠村落缺水問題,但不少人卻因為取水距離太遠,脫水而亡。一位七十一歲的奶奶因此創辦了一個公益組織,十年來打造兩百一十六座「節約水壩」(Check dam),改善逾百個村落、近兩萬人的生活。

印度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Aakar Charitable Trust)的創辦人魯宜雅(Amla Ruia),是當地著名的水壩工程師,站在第一線對抗旱災的她,有「水之母」(Water Mother)的封號。

二○○○年,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嚴重旱災,魯宜雅不忍心這麼多人受苦受難,於是想到用先人利用雨水收集技術來緩解乾旱,並創立組織帶領當地團體一起參與蓋水壩,解決缺水問題。

在造壩工程開始前,魯宜雅會和當地人一起找出在地能蓄水的地方。特別的是,他們不會開挖土地打造人工蓄水池,而是藉由打造斜坡、隔出一定的空間,順著地形讓大自然幫他們一起蓄水,就像利用天然的盆地一樣。魯宜雅說:「這不是新方法,我們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做過了。」

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旗下的工程師辛加(Drigpal Singha)說:「我們打造的水壩結構只有在中段設有水泥牆,其他部分是用泥土做的,當水壩裝滿水時,水會直接被土壤吸收,讓鄰近的井水位升高。」這樣的做法同時也可避免大壩潰堤的風險。

每一座「節約水壩」大約僅花二至三個月就能蓋成,也不需大費周章人口遷移,所耗費的經費,六成由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提供,剩下四成則由當地民間團體負責,該民間團體也是水壩的所有人,如此一來當團隊離開後,當地團體仍能享有節約水壩的好處。但是,這項計畫一開始推動時並不順利,有些村民認為他們別有用心,也曾遇過當地人在建壩過程中反悔,讓組織不得不負責所有成本。

無論如何,魯宜雅和她的團隊都克服挑戰,並成功大幅改善村民們的生活。現在,「節約水壩」不只解決民生問題,還能讓村民耕作、養牛賺錢,原本要等著取水而不能去上學的女孩,也能獲得教育權。

二○一六年,魯宜雅以其傑出的社會貢獻,獲頒印度《周日標準報》的「女神獎」。現在,魯宜雅希望可以打造更多節約水壩,也想要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其益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