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志在求思之深

圖與文╱霍建明 |2017.12.18
1148觀看次
字級
佛光寺一景。圖╱霍建明
馬祖道一大師塑像。圖╱霍建明

文╱霍建明

「許多人到天柱山旅遊,常常會錯過佛光寺,非常可惜。佛光寺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個值得專訪細品的地方。佛光寺位於安徽天柱山風景區南大門,前臨潛水河,背靠天柱山……」這段文字,摘自拙作〈遊天柱山不要錯過佛光寺〉,二○一一年七月曾發表於上海《新民晚報》旅遊版。今年一月在本版也刊登了拙作〈佛光禪寺〉。

近日再訪佛光寺,原以為對該寺比較瞭解而沾沾自喜。走著走著,看到遊道右側有一個一公尺多高的台階,台階正前方黑黝黝的,不知道裡面有些什麼?處於好奇,我偷單溜離開了隊伍。

在台階前護住照相機用勁跨上去後,我發現在兩道巨石縫隙中,有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神差鬼使,我順著小溪繼續往上尋覓,剛走幾十公尺昂首觀察時,驀然看到巨石頂上刻有「洞天深處」四個大字,溪水正是從洞縫中滲出來的。儘管石刻左面有一簇翠綠的毛竹杪點綴著,但下面不規則的長縫隙顯然不像是洞口。趕緊下台階回頭繞了一圈,找到面南的「嘉平館」石刻,沒想到就在石刻下方有一個洞口,幽深處可見禪師的塑像及背影。

佛光寺原名馬祖庵,是為紀念俗姓馬,被後人尊為「馬祖道一大師」,又稱馬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的大師創庵而命名的。相傳唐代衡岳馬祖道一禪師雲遊天下,曾在天柱山南門、今「嘉平館」處打坐習禪……

於是聯想到宋代王安石的代表作〈遊褒禪山記〉,他在文中曾感慨「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作為一般休閒遊人,限於能力和條件,自然不可能都去博覽「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但能否盡心盡力這是一個指標,以期做到如王安石所說「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我過去之所以沒有發現「洞天深處」,忽略了近在嘉平館咫尺下大師打坐處,就因為不求甚解,缺乏求思之深 ,少了一種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的精神。學得馬祖大師為我補了一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