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媒體的責任 受眾的期望

 |2017.08.26
1794觀看次
字級

任何社會都需要知識豐富,品德高尚的公民,不是消息靈通的包打聽。任何種類的媒體,不論以甚麼方式呈現,其所提供的聲音、文字、圖像、符號,必須能滿足個人休閒與成長的需要,更是要有助於培育社會所需要的良好公民。

做為媒體的受眾,希望從媒體得到的資訊,至少要能滿足以下幾點要求,也就是媒體應盡到的責任。

一是了解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項:什麼事,在那裡發生,其原因、過程、影響如何;愈接近事實愈好,不隱藏,不誇張,不臆測。

二是明白告知世界未來走向:雖然沒有人能準確的預測未來;但是這個世界是一直在變遷的,所以應指出可能變遷的走向,明白當前世界主要的潮流是什麼。雖然可能與我們的期待相反,也可能是我們不喜歡的,都不必曲解隱藏。

三是必須對於所報導事項有多元而均衡的資訊: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不同國家、民族、政黨、派系、地域、階級、出身,都有不同的利害關係、影響和看法。所以在媒體做報導時,不可偏重某個因素,尤其不可偏重與自己接近的,或自己現在喜歡的,或期盼未來發生的。

四是倡導真正的自由:媒體常犯的毛病是總期望對某一事大家有一致的想法,其實這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除非透過強制或暴力。真正的言論自由不單是對個別媒體的言論偏好予以尊重,更希望媒體對與自己相異的看法給予公平的報導。

五是要能幫助國家實現建國的理想:在人民的構成方面不是要分化,使一個完整的國家變成部落化,分崩離析,互相敵對,而是要更加和諧團結,友愛相處,成為一個受世人尊重的國家。在民權方面不僅是透過投票選舉,政黨更迭;而是要能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講公平、有效率,為人民謀福祉。在民生方面:要增加生產,壯大經濟,不是均貧,而是均富;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人人可愉快的工作憩遊於其間。

六是要能給人們美的感受:媒體不管用什麼方式或工具來表達,都應該考慮到受眾的心理感受。常見粗俗的文字語言;庸俗低劣的畫面;色情、不雅的動作;血腥殘忍的表現法應避免。任何媒體都應提升自己的品味,讓受眾不論是翻閱紙本,觀看螢幕,聽聞播音,還是捧著手機細覽其音聲畫面,都能由而獲得美感經驗,由而孕育出優雅的公民。

七是要能鼓勵受眾發揮同情心、同理心,建立友愛社會:近年報紙、電視、尤其是廣播與網路上發表的言論,常有鞭屍、清算舊帳,散布謠言,鼓勵仇恨,激起敵意的言論出現。媒體應該知道,世界之能進步,人類之能生存,是靠彼此信賴,相互合作,友善對待。

八是提供模仿的典型:為什麼人人都喜歡成為好人,對做好事的人被人讚揚。就是因為大家對那些人表示尊敬、感謝。他們心胸坦蕩,無私無我,雖歷經艱難險阻仍不屈不饒;面對危機堅定勇敢。媒體對這些聖賢英雄人物,要多所表揚,俾能鼓勵更多的人,獻身為公眾造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