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最能發鮮大頭菜

文/朱振藩 |2017.07.03
1429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大頭菜為「蕪菁」的別名,乃蔬菜中的上品,鮮食極有滋味,醃漬之後再吃,也是別有風味。它亦常用於小菜,凡吃麵或餃子時,點此佐食,清脆爽口,胃口隨之而開。

關於鮮食大頭菜,近人伍稼青的《武進食單》內,有一道「大頭芥絲」,和咱家所製雷同,夏日食之尤妙,特錄之如下:「大頭菜切絲,愈細愈好,入油鍋中炒數下即取出,拌以預先炒熟之黑芝麻及少量食鹽,食前加麻油拌和,佐酒或為粥菜皆宜。」黑白相間,煞是好看。如果閣下無辣不歡,再加點紅辣椒絲同炒,視覺效果更好,頗能發汗袪暑。

蕪菁一稱「諸葛菜」,它之所以得此名,必與諸葛亮有關。唐人韋絢的《劉賓客嘉話錄》,指出:「諸葛亮所止,令兵士獨種蕪菁……取其才出即可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隨以滋長,三也;棄去不惜,四也;回則易尋而採之,五也;冬有根可劚(即砍)而食,六也。比諸蔬屬,其利不亦溥哉?三蜀之人,今呼蔓菁為『諸葛菜』,江陵亦然。」拈出了蕪菁有六大好處。

其實,它的妙用尚不止此,既可代糧救荒,同時耐貯藏,易運輸,且利遠運。至於營養豐富、價廉物美,尚在其次。難怪諸葛亮南征孟獲,必用其種籽,廣植於山中,以補給軍食。

明人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盛讚蕪菁之好,云:「蕪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時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謂之苔子)、秋食莖、冬食根。河朔多種,以備饑歲。菜中最有益者,惟此爾。」對它推崇備至。

然而,它卻常遭人們冷落,在有些盛產地,還被當成飼料,於是吳其浚不勝感慨,說:「余留滯江湖,久不睹蕪菁風味,自黔入滇,見之圃中,因為〈諸葛菜賦〉。」賦文有云:「偉此伶仃之小草,猶留宇宙之大名 (杜甫之詩)。」結尾則是「中興不再,舊陣空遺;浮雲變古,也簌如斯。遙悵望兮無盡,輒流連而賦之!」眷顧之情,溢於言表,讀之神傷。

《武進食單》在「醬菜」條下,寫著:「各大醬園門市部,多出售各種醬菜,如醬瓜、醬薑、醬蘿蔔、醬大頭菜之類,多為佐粥小菜。另有一種『醬雲南大頭菜』,係黑色,如切成細絲與豬肉絲同炒,亦有味。」用豬肉絲,當然不符茹素者享用,經我多年研究,發現以蒟蒻絲替代,滋味更妙,不僅脆爽,尤饒意境,大有味外之味,諸君或可一試。

目前的醬大頭菜,多以產地命名,其著者有雲南大頭菜、畢節玫瑰大頭菜、黔大頭菜、襄樊大頭菜、淮安大頭菜等;除淮安外,皆和諸葛亮有切身關係,十分有趣。

相傳淮安的大頭菜,在南宋期間,大放異采。當時名將韓世忠及夫人梁紅玉鎮守於此,基於戰備需要,廣泛種植蕪菁,並發給每位士兵一個陶罐,專門貯存老滷醃製的大頭菜,後人稱之為「韓罐子」;且存放時間愈長,味道愈為鮮美。

清代大食家袁枚,也在《隨園食單》中寫道:「大頭菜出南京承恩寺。愈陳愈佳。入葷菜中,最能發鮮。」此言甚是,但非絕對。我曾用一般的大頭菜,將它切成細絲,豆腐乾亦如此,再加些辣椒絲,三者炒在一起,香氣陣陣撲來,入口津如泉湧,真是下飯佳品。又,當成麵的澆頭,也是好吃得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