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台股無感上萬點 不是壞事

文╱蔡祐宜(專業經理) |2017.05.31
2113觀看次
字級

文╱蔡祐宜(專業經理)

台股又上萬點了!但相較於過去的萬點行情,這次股民的反應卻顯得平靜,甚至可以說是無感。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說,這波台股上萬點,但股票破底的一堆;也有分析師說,以前上萬點,散戶都會瘋狂跟進,但這次被視作散戶指標的融資餘額都在低檔區,過去市場整體融資餘額動輒二、三千億元,而近期僅在一千四、五百億水準,顯示散戶大多在旁觀看,不敢進場。

台股第一次上萬點是在民國七十八年,當時台灣創造了瘋狂的股市致富神話,教科書上的金融分析與商業法則全都無法解釋,證券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各地投資人紛紛搶開戶搶買股票,炒股成為全民運動。

股市帶來的一夕致富,也讓許多人無心工作,股民在中午十二時準時「下班」後,約在高檔餐廳,下午去唱歌跳舞逛百貨公司,工廠缺工情況嚴重,招募的海報乏人問津。

當時,國泰人壽創下每股一千九百七十五元的天價,但每股稅後盈餘(EPS)僅有五到六元,本益比超過三百倍。彰銀,華銀與一銀每股最高也都超過一千元。「台灣錢、淹腳目」,是形容那個年代瘋狂景象的最佳寫照。

雖然筆者那時還在念國中,對於三十年前股市狂熱之怪現象沒有強烈感受,但瀏覽過去文獻後,還是很驚訝那時股市的泡沫,竟然能膨脹到如此荒謬的程度。

泡沫終究會破,群眾盲目追逐已經漲到天邊的股價,股市在見到歷史最高一萬二千六百八十二點之後,短時間內就爆跌到二千多點。錢,來得快,去得更快。崩盤的股市重傷了許多股民,聽聞其中有不少人將退休老本投入股市,令人不勝唏噓。

在過往的慘痛教訓後,台灣股市在這二、三十年中也逐漸蛻變成為更加成熟的市場。

首先,台股參與者從散戶轉變為「法人」為主的結構。早期散戶投資人喜歡自己聽明牌買股票,但一次又一次的受傷後,部分投資人會開始轉買共同基金(投信所發行,透過專業經理人操作股票),再演變成近幾年流行的ETF(又稱為指數型基金,此基金乃跟隨指數做被動式的操作,可減少經理人主觀判斷)。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反饋學習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大幅減少各種干擾價格的因素(如主力大戶坑殺散戶等行為),台股變得愈來愈理性,股價也更能反映公司基本面。

其次,這幾十年來,台灣的上市公司數目逐漸增加,大盤指數已不容易受到個別股票的漲跌而大幅波動。這當中,有幾間表現特別優異的公司,發展成世界等級,如台積電(市值五點三兆元)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大立光電(市值六千五百五十二億元)的光學鏡頭是蘋果供應鏈中主要供應商;鴻海集團(一點七七兆元)也站穩全球電子產品代工龍頭。

再加上中華電信及幾間大型金控公司(如國泰金控,市值六千零八十億元,目前股價四十八元,本益比十二倍),這些高市值公司就占了台股指數相當大權重,而持有這些股票的大部分都是外資,國內的四大基金,保險公司等,因此股價變動主要是受到公司基本面以及國際金融情勢影響,不會像小公司那樣容易受到操控而波動劇烈。

最後,筆者以為,年輕人不投資台股,憂喜參半。憂的是年輕人不投資,主因是存不到錢,這是更令人憂心的議題。但對於有錢投資的年輕人而言,不投資台股,則是因為網路時代的投資管道相當多元,投資人可透過券商複委託投資陸股、港股或美股,也可透過ETF投資債券,特別股、甚至石油黃金等原物料商品。台股,在浩瀚的投資世界中,其實只占很小一部分。

有分析師指出,台灣好的公司股票都被外資買走了。但事實上,台灣人也將資金匯出國外,買了許多國外的好標的(美國公債公司債,蘋果電腦、麥當勞股票等),這本來就是金融市場中的正常現象,也讓台股變更健康了。股民無感上萬點,真的不是壞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