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虎穴 人文風景篇

文/滿度 |2017.05.28
2493觀看次
字級
百年江家古厝外觀。圖/滿度
古厝保留石板路緬懷祖先篳路藍縷創業辛苦。圖/滿度
水土保持戶外區鋪上大紅磚印有蜻蜓圖案。圖/滿度
以卡通造型標是種植茶業的海拔高度。圖/滿度
牆壁圖案刻出茶壺、茶杯歡迎大家來此喝茶。圖/滿度
大北坑社區代表客家村地標。圖/滿度
龍泉飄香大石碑,四周種植茶葉。圖/滿度
長三百尺紅磚寫上客家童謠歌詞。圖/滿度
大北坑社區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景觀。圖/滿度

文/滿度

龍潭區大北坑社區產業生態

牌樓表達客家人熱情好客歡迎大家來走走喝茶趣,代表著大北坑社區的特色與精神;牌樓的圖像以大北坑古字套繪而成,並融入山中茶園微架構,以綠色彎曲圖案代表著滿山茶園,以一片茶葉,代表鎮山之寶;紅色是熱情有勁的太陽,代表社區居民熱忱;毛筆運動以橘色呈現,代表「迎賓入山」走走;黑色代表山中趣味,意味著大家共同來守護山坡地做好水土保持。白色代表農村的純樸、社區的潔淨。 整個牌樓的創作理念,在於傳達大北坑社區以觀光休閒、茶園景色的農村風情為主。

民國八十(一九九一)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將桃園縣龍潭鄉大北坑社區,列入山坡地農村綜合發展規畫建設計畫區。民國八十一年起,依規畫分階段辦理治山防災及富麗農村建設,民國八十五年,在大北坑社區設立龍潭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辦理水土保持教育宣導工作,提升國人對水土資源保育的認識及重視。

在政府的輔導及當地居民的努力配合下,社區依規畫完成涼亭、步道、停車場、埤塘整治、野溪治理、環境綠美化、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解說設施及工作等,且於不破壞農村原有風貌及保育水土資源原則下,改善了社區農村生活環境品質,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而桃園縣政府更於民國一○○年三月十五日,將大北坑社區公告為農村再生社區,兼具坡地農業生產特色及具有休閒遊憩之地區,成為寓教於樂最佳地區,朝向人文、產業生態、教育的農村再生目標邁進。

擁有百年福源茶廠

福源茶廠於民國初年成立,初期是以種植茶葉為主,後來祖父認為經商比務農要有發展,逐漸轉變成向茶農收購茶葉然後轉賣給洋行商社進行加工出口,當時因為電力不足,多採人工作業。台灣光復後,從上海引進了炒菁綠茶的技術,福源茶廠在民國三十八年正式成立,人數不到十五人。之後除了「紅茶」銷往日本外,「綠茶」則大量銷往北非一帶,使得台灣茶葉進入空前的榮景,福源茶廠也在此時進入量產的高峰,年產量超過一百萬公斤。聽聞這段歷史,覺得福源茶廠不但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寫歷史的一分子,很是感動,尤其是看到廠內的一磚一瓦,充滿了濃濃的古早風情,彷彿有一種走入時光隧道之感,讓我十分珍惜眼前所見的每一景。

百餘年江家古厝「濟陽堂」客家傳統建築

江家古厝「濟陽堂」,一堂四橫屋,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築,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江家祖先於清康熙、雍正年間離鄉背景渡海來台,總是對祖先的遺訓銘記在心,如此飲水思源,慎宗追遠的精神,可由這些古厝的「堂號」一覽無遺。 來台第六代的二十四世祖,近傳公選擇在龍潭庄三洽水大北坑北邊落腳。綿延子孫後代,附近居民以江姓為主,歷代務農,是典型的耕讀世家。大廳牆面是由大陸的匠師陳建所畫的水墨圖案,門面上傳統裝飾圖案多具有教化功能,竹節窗格、大石板、燕子磚、繪木建材等,處處可見到江家當年顯赫的情形。

今古厝仍保持的很完整,是很珍貴的文化遺產。 後因地層滑動及人丁興旺,選定現址興建新厝。「江家新屋」建成以後,正廳及東、西廂房等共計二十五間廂房,皆可相通。外觀形式為「五虎下山」客家式建築,占地約二千坪。內院由一面圍牆與前庭區隔,前庭與外埕又有一道矮牆,門開在面對正廳之右側,也就是龍邊,曲折前進始可到達內院,於當時是非常華麗富貴之建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