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傳統中實在是太多了。而有的時候,古人為了做到這一點,還會引起別人的誤解。為了讓尊長高興,盡量地滿足尊長喜好,反而給自己帶來麻煩,讓人一時間看低了你,這樣的事情也是有的。
有一個非常名詞的故事,叫毛義捧檄慰母心。這個故事見二十四史裡面的《後漢書》。東漢時期,廬江人毛義家裡非常貧窮,但是他卻以孝敬母親而聞名。
當時有一位南陽太守張奉,慕名到毛義家裡拜訪,正好碰到一件事情,什麼事情呢?因為毛義名聲太高,朝廷就委任他當安陽縣令,南陽太守到他家拜訪的時候,這個委任狀正好送到毛義家。南陽太守看到毛義歡天喜地,手捧著委任狀又蹦又跳地去跟母親稟告:「母親,我當官了,母親,我當官了。」這一下,南陽太守不就對他印像很壞嗎?原來你是一個熱衷於功名的人啊!外面說你很清高,怎麼剛收到委任狀就忘乎所以,歡天喜地?所以一時間大家對毛義印象很壞,覺得他是個偽君子,一旦當官,尾巴都露出來了,但毛義都沒有申辯。
然而幾年以後,毛義的母親去世,他馬上辭官回鄉,守著母親的墓再也不出來。朝廷幾次以更高的官位請他出山,都被毛義拒絕。這個時候,那位南陽太守和曾經誤解毛義的人才明白,毛義之所以在當時歡天喜地,活蹦亂跳,向母親報喜,就是想讓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也有為社會服務的一天,有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這是為了讓母親高興而已,而不是他內心真的多想當官。
如果他官迷心竅,怎麼後來朝廷幾次三番徵召,他都不出來呢?這一下大家才知道,毛義真正是「親所好,力為具」,因為母親希望看到兒子有出息,所以我要努力去做。
【原文】廬江毛義少節,家貧,以孝行稱。南陽人張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守令。義奉檄而入,喜動顏色。出自《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