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火金姑起新厝

 |2017.04.02
2098觀看次
字級

由於民間團體的努力,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榮星花園、木柵公園等地成功復育了螢火蟲。雖然還沒有回復到過去那樣入夜就繁星點點的盛況;但已讓睽違二十四年的兒時回憶有了 蹤影。因此今年的國際螢火蟲年會下月將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這項「火金姑起新厝,大家來打拚」的活動,如果能在各地複製,台灣的環境生態工程也就成功了一半。

台灣過去五十年來工商業的發展,在環境生態上付出慘重的代價。各縣市城鎮相繼升格,但也出現過多起像是鎘米的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事件,造成對人身體的殘害。河川汙染更在各地層出不窮。地方政府雖然花龐大的經費整治,但效果有限。高雄愛河、台北淡水河算是比較成功的案例,但是也只有一部分的親水公園小有成效,能吸引民眾前往河畔觀賞;但是整個河川的整治工程仍然沒有邁出步伐,與先進國的城市河川無法相比,如巴黎的塞納河、維也納的多瑙河等。

至於其他鄉鎮的河川更是和民眾隔絕,山林的破壞也隨處可見,三年前由齊柏林拍攝的一部生態紀錄片《看見台灣》,讓民眾對於台灣環境的破壞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環境破壞之下,原本大自然共生的生態鏈也產生的遽變。小時候隨處可見的蜻蜓、蝴蝶少了,螢火蟲不見了,老鷹、貓頭鷹飛了,二年前由生態保育者梁皆得導演的《老鷹想飛》也揭露了老鷹在台灣消失的驚人過程。這幾十年的經歷見證了台灣生態的巨變,也看到了許多人點點滴滴欲求挽救生態的努力。

這項「火金姑起新厝,大家來打拚」的螢火蟲復育活動進行了四年,動員了上萬人次的義工,從環境評估、資源調查、採集飼養、野放、水源改善等連串工作才終於讓螢火蟲在台北市重現。

可見環境生態的破壞只在一朝一夕之間;但是生態復育卻必須經過好幾年的工程,至於環境的復原則是幾十年的工程。有些百年老樹一砍,一百年也種不回來,所以環境生態的破壞有時是萬劫不復的。

許多環保團體關心工業汙染、碳排問題,多是選擇撿便宜、有話題性的議題;多年來的抗爭活動也不免染上政治色彩,使得環境生態保育工作走了樣,也走錯了方向。頂多是治標的反汙染、反建設的工作,而治本的工程像螢火蟲復育的工作卻很少人做。近年來才開始有人重視物種的保育,蝴蝶、青蛙、螢火蟲、櫻花鉤吻鮭等的復育,也漸漸有了一點成效。

有些物種的生存象徵著生態指標,螢火蟲的復育當然也是,螢火蟲的棲息地必須有適當的溫度,乾淨的水源,不能有任何的化學藥劑汙染。台灣的螢火蟲種類就有五十多種,小時候一到夏夜處處可見螢火蟲一閃一閃的飛舞,但是現在在都市幾乎見不到螢火蟲的蹤影,鄉下也難得一見。

如果「火金姑起新厝,大家來打拚」的活動,能夠像台北一樣在各地推廣,做為拯救環境生態的指標工作。在復育的過程,一方面重造台灣的乾淨生態,使包括人在內的生態鏈能夠正常運行;一方面強化生態保育教育,讓下一代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長此以往要恢復成為寶島的夢想就不遠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