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習 價值的體悟與省思

潘秋丰(嘉義縣/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 |2017.03.22
1587觀看次
字級

聽聞學校欲加強人文學科的實用性與產學合作,這是近年來,社會對人文學科的期待與改變,然而,對一位從事人文探究的學生來說,這些意見並不是這麼的正確與客觀,反而帶來價值的失落與意義的迷思。

我大學就讀的是哲學系,從入學之後,就一直被關心說,將來的出路是什麼?言下之意,哲學似乎沒有可對應的「職業」可以運用,不像醫學、科學、工程等系,可以有明確的未來規畫,可以投入職場、可以賺取報酬,滿足物質生活。

相較於人文學科,彷彿是過氣的學問,甚至是阻礙發展的知識,有必要革新,現在就讀中文研究所,也常感受到學習不被受重視,在大學教育資源的運用與分配上,人文學科的空間與設備,遠不如理工學科,只會埋首書堆的讀書人,對經濟發展、科技創造沒有太大作用,在這些錯誤觀念底下,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習資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價值尊嚴的流失,讓具有學術熱情的人,感到茫然與窒礙。

到底人文學科對社會的用處是什麼?真的還有需要留著嗎?廢除是不是更有利於民生發展呢?這些所針對的都是實用層面的質疑,以實用價值來講,人文學科並不好用,有時候還會批判你們所謂的用,這正是我要提出來的觀點:人文是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存在世界的合理性與正當性,是關乎對自身生命的理解,並給予反省的學問,這是其他學科未能達到的目的與功能。

批判與反思的能力,在當代是不能被忽視與否定的,因為很多的真相往往是經過包裝與偽飾,誤導與扭曲的言論,充斥著我們周遭,就像滿天飛的廣告標語一樣,誘使你接受一元思考。

然而,從事學術研究,當不可以此為方法,不論哲學或中文乃至歷史學科,都致力真相考究,尋找最初的存在的原因,這是需要回顧很多材料,才能完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存在,是落在哪一個文化脈絡上,失去根的生命,無法接連歷史記憶,就會產生存在的斷裂。

文化是一整體的觀照,生命也不是獨有存活於天地之間,因此,從事人文學習,並非是為了得到具體的報酬,而是一種價值上的體悟與省思,即使有報酬,也是為了更加深入探究生命的學問,使之真樸的面對自己的生活與文化,捍衛道德價值。

潘秋丰(嘉義縣/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