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錯別字──古人的禁忌

文/曾昭安 |2016.12.07
1540觀看次
字級

文/曾昭安

說到錯別字,今天也許有人並不把它當回事。但在古代,人們卻把它看成極其嚴重的問題,一旦出現,往往要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甚至招來災禍。

《詩經·斯干》中有「乃生男子……載弄之璋」一語。「璋」即美玉,兒子生下來之後,父母讓他玩一玩玉石,希望將來他的靈魂像玉石一樣純潔。因此,賀人生子,便常用「弄璋之慶」或「弄璋之喜」等辭。據《舊唐書·本傳》記載,唐玄宗時,宰相李林甫的親戚生了兒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獐之慶」,李林甫在這裡將「弄璋」寫成了「弄獐」。這下可不得了,朝野上下,一片噓聲,人們給他送了個「弄獐宰相」綽號。而後,這個綽號竟演繹成諷刺不學無術之徒的成語。

同一朝代,戶部侍郎蕭靈有一次與尚書左丞嚴挺之一起讀《禮記》,當讀到「蒸嘗伏臘」一句時,將「伏臘」錯讀成「伏獵」。嚴挺之便將此事稟告了宰相張九齡,憤憤地說:「朝廷竟出了一個伏獵侍郎!」不久,蕭靈被貶到岐州當了刺史;此事新、舊《唐書》均有記載。同「弄獐宰相」一樣,「伏獵侍郎」也成了白字先生的代名詞。

有一次,財政部門給唐宣宗的奏文中有「漬汙帛」一句,「漬」字被誤寫為「清」字,樞密承旨孫隱中看到後,以為唐宣宗不一定會看到這個錯字,即將其改正,然後轉交到了中書門下。奏文經宰相府官員簽署後送入宮中,不料唐宣宗看文件非常仔細,他發現奏章被改,大為憤怒,加以追究,將擅自修改奏章的孫隱中給予降職處罰。

《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一位官員在翻譯本章時,將「假官」一詞譯作「偽官」。康熙看了本章之後,十分生氣,立刻對主管這事的大學士說,這種譯法「殊錯殊甚」,下令要對這位翻譯官「嚴飭之」。原來,在漢語中「假」除了能作「偽」之外,還有「憑藉」等意。這裡的「假官」是「憑藉官勢」的意思,將它譯為「偽官」,確實是一大笑話,難怪康熙皇帝要生那麼大的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