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ING 催促的迷思

文/吳娟瑜 |2016.11.30
5510觀看次
字級

文/吳娟瑜

最常看到的反效果,就是愈催促,孩子的動作愈慢;也有的孩子乾脆左耳進右耳出,學會了充耳不聞的冷漠反應。

「為什麼我的女兒動作總是慢吞吞,吃個早餐,穿個制服,都要我催促?」成長班教室裡,一個媽媽正在抱怨小學的女兒;另一個媽媽也不落人後,而她的情形,令大家不禁莞爾一笑。

她說:「我兒子在洗手間可以待上好久、好久,要他動作快一點,他總是說:我要出來了。結果等了老半天,人還是沒出來,我再大聲催促,結果他很生氣地說:大便被妳嚇跑了!」

誰最愛催促?

從小到大,我們一向不喜歡被催促,家裡有爸媽催促,學校有老師催促,上班有主管催促,結婚有另一半催促,所有的催促幾乎都是令人不愉悅的。

為什麼呢?

主要是催促者通常是皺著眉頭、神情不悅,然後聲音僵硬;很少看到催促的人是帶著愉悅的表情、有耐心的聲調,以及動人的語詞。

有催促這種Movement(動作)的人,可能有如下三種因素:

一、習慣性催促

由於從小習慣有大人在身旁催促,不知不覺就學到這種言行舉止。有一回,我請教一位經常催促兒女的媽媽:「從小誰最喜歡催促妳呀?」

「我媽媽!」她衝口而出,接著吐了個舌頭,然後說:「原來我是學來的。」

二、個性上催促

先天氣質上,有人是慢條斯理的,有人則是口直心快的;後者說話快、吃東西快、走路快、動作快,連帶地,當他看到旁人遲疑了一下,或是慢了一拍,就會出口催促。

三、批判性催促

這類型的人本身我執強烈,看不慣「非我族類」的人,因而會出口責怪,大聲要求配合,這樣一來,被點名的人通常很不好受。

催促的反效果

催促往往造成反效果,有的是深思熟慮的人,凡事慢慢來,不喜歡被催促;有的是謹慎行事的人,動作上無法立刻跟上步調;也有的是,看到催促者的整體Movement太急切了,一時在「照鏡子原理」下情緒產生波動,立刻出聲反彈。

爸媽最常看到的反效果,就是愈催促,孩子的動作愈慢;也有的孩子乾脆左耳進右耳出,學會了充耳不聞的冷漠反應;當然也有小孩,真的被爸媽啟動了催促的即時反應,變成了焦慮、緊張,自認不夠好的人。

做個不催促的人

「媽媽,妳這樣一直『叫』,我快要受不了。」女兒發出了不平之鳴。

「我哪有『叫』妳,我只是『請』妳動作快一點。」

突然,這個六歲的女兒因為講不過媽媽,直接尖叫起來。媽媽一時受到驚嚇,立刻閉嘴,然後看到衣服穿一半的女兒,雙手還卡在袖口,眼淚卻直滾而出。

「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不一樣,催促時,大人的整個Movement帶出了急迫感,孩子自然要承受壓力。不妨換個方式,例如告訴她:十分鐘後,媽媽在門口等妳;或是長針走到八,我們必須出門。訓練孩子有時間管理的概念。」

這樣一說,媽媽終於弄懂女兒尖叫的背後,原來是抗議媽媽的催促,只是一時不懂如何溝通協調,於是用人類最本能的反應,直接叫了出來。

我的老公Show個性比我還急,有時催促之聲不絕於耳,往往會因此產生衝突。後來,我學會切割Movement的過程,例如約吃飯時,就各自出門,時間點之前到餐廳即可;或者約看電影,他先前往戲院附近逛書店,等時間到,再一起去看電影,這樣就可以有皆大歡喜的安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