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每個村莊都是學堂

執筆人/于國華 |2016.09.30
824觀看次
字級

散布鄉野山林間的鄉村,乍看都一個面貌:不起眼的房舍,沒有規畫的巷弄,缺乏經濟效益的傳統產業,緩慢看天的生活步調,日復一日的沉寂與單調。多花些時間,找到願意聊天的人家,杯盞之間幾口粗茶,一段午後漫話,開啟一扇通往未知的世界。

我們相信,先人典籍流傳的智慧,藉由博覽群書可以得到。宇宙世界收藏的定理,藉由觀察實驗和演算可以得到。無法言傳、無以名狀的道與禪,可以藉由大師點化而得悟。但人與自然共生的法則,何處學習呢?

不同的村莊裡,保存著人與自然共生的經驗與智慧。村莊人民的知識,向來實用取向,也許缺乏道理,也許難以驗證,卻是世代流傳的財產。即使與科學知識相違,甚至可能不見容於現在道德倫理,事出必有因,追溯起來,就是一篇人類學的故事。

這些經驗與智慧,看不到、摸不著,必須透過媒介轉化才得以顯現。生活方式中的枝節,莫不傳達了屬於地方的知識與經驗。可見的房舍與器物之外,生活方式與日常勞作、節慶活動、生命儀俗,都記錄著這裡的文化傳統。村莊生產方式,或種地收穀,或植樹取果,或伐木取材,或依著自然條件取得手工產品,每一種生產都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協調。在其中,為自然謳歌,為生命禮讚,為收穫的喜悅,或為災難輓禱,都是敬天畏地的虔誠,對生命無常的順應。即使語言相同的鄰近村莊,往往也有著不同的故事、產品甚至生活方式。

聚居的村莊,原本是文化的源頭,卻在漫長的都市化過程中邊陲化,甚至面臨消失。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文建會就已經覺悟,傳統文化、工藝技術,甚至歲時祭儀,要保存必須回到村莊。啟動社會的創新,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和基層社會結構,也必須從村莊開始。一九九四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重新盤點村莊文化資源,透過文史紀錄、地方藝術活動,找回了地方的過去,也讓人民看到從過去通往未來的脈絡,為了當下的安身立命找到動員的方法。

「社區總體營造」強調「造人」,本質上就是一個根植在村落文化中的學習運動。當時成績斐然的社區,都經過學習的洗禮,找到發展的路徑;新港小鎮更是以學習為號召,做為新的社區發展核心。近年聲名遠播的南投桃米社區,從偏遠農村轉變成觀光生態村,其中村民都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摸索,才能轉型成如今面貌。

這些社區學習案例,主要是內部的學習。九○年代游錫堃主政的宜蘭縣,率先推出「文化立縣」、建立「宜蘭學」,倡議「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開啟經過內在知識的整理,向外部介紹的過程。宜蘭縣政府顧問吳靜吉提出「宜蘭就是一座校園」,將鄉村社區做為講堂的未來,更推前一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