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1927 大寫人生的大旅行

文/楊傑銘 |2016.08.08
1605觀看次
字級

一九二七年五月,林獻堂自基隆出發,一路向西的停留新加坡、檳城、可倫坡、亞丁、開羅,最後在歐洲各國及美國遊歷。他以歷時一年的時間,繞行地球一周,將所見所聞整理成文字。

余之蓄志漫遊,於今十年有八矣。甫時,攀龍十歲,猶龍九歲,率之留學東京,則發此願,謂二子若能俱畢業大學,即率之同作歐美漫遊,幸如循序漸進,如願以償。——林獻堂《環球遊記》

一九一一年,彼岸的人來台的一個轉身,留下餘波蕩漾的漣漪。林獻堂受梁啟超的影響,以更為積極的姿態參與台灣的社會改革運動。從「撤廢六三法」、「設置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到「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林獻堂帶領台灣仕紳在抵殖民的道路上另闢蹊徑,走出武裝抗日外不一樣的風景。

時序遞移總無情,革命與反革命,改革與保守,在人們對台灣未來不同的想像中一刀劃分,全然地成了天與地。一九二七年初,台灣文化協會面臨最大的考驗,部分成員的左傾思想與原有的溫和道路有了摩擦,林獻堂的領導威信不斷遭受質疑,最終兩派人馬在委員選舉中正式決裂,而林獻堂也退出了他一手創建的台灣文化協會。

此次台灣社會運動內部的爭執,讓林獻堂受到極大的挫敗,二十年來對台灣社會運動財力、物力的挹注,以及耗費的青春歲月,卻在「新青年」的左翼大旗中成為保守右派的日本同路人。這種巨大的失落使林獻堂陷入彷徨,在極度失望中決意從島嶼抽身,與他的兩個兒子攀龍、猶龍一起出走,看看這個世界。

一九二七年五月,林獻堂自基隆出發,先抵廈門再到香港落地,一路向西的停留新加坡、檳城、可倫坡、亞丁、開羅,最後在歐洲各國及美國遊歷。他以歷時一年的時間,繞行地球一周,將所見所聞整理成文字。並且從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八日開始,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三日止,四年的時間,以「環球遊記」為名,每周一篇的形式連載於《台灣民報》,在當時台灣社會受到極高的關注。

「環球遊記」的專欄中,林獻堂除了談及異國的風土外,更注重當地的社會、法治等等。像是談及英國倫敦時,除了述及失業人口眾多外,也連帶談到英國上下議院的制度,各黨之間的狀況,以及自己在議會旁聽的心得。談到哥本哈根時,林獻堂強調丹麥的海洋文化與以農立國的特色,且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丹麥的農業文化與農業學校體制。描寫美國時不斷提及黑奴解放運動,並以大篇幅描述南北戰爭的始末,有意以此呼應台灣的民族自覺運動與平權運動。綜觀整本《環球遊記》的內容,可以發現林獻堂著重描繪各國的文化與風土民情,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在重新認識台灣、認識自己。

林獻堂不同於台灣其他大家族的趨炎附勢,其一生多半為公共事務在奔走,也成為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下反殖民抗日的精神領袖。直至戰後國民黨來台,因為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壓力,林獻堂擔心會受到波及,因而遠渡日本定居,直到過世都再也沒有回到台灣這一片土地。

一個動亂的時代,總會造就一些傳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