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 盆地效應

文與圖/陳慧慈 |2016.08.03
3364觀看次
字級
圖/陳慧慈
圖/陳慧慈

文與圖/陳慧慈

「這一次地震,台北市的民眾感覺到搖晃的時間很長,主要是因為台北盆地的盆地效應……」這個常常出現在強度較大的地震後的新聞報導,各位應該不會很陌生。

盆地是指四周有山圍繞的區域,其地層是由一層層的土層覆蓋在岩層上方所構成的,類似在臉盆內放入砂土;臉盆就是岩盤與地層的交界面,而放入的砂土就是地層。那麼盆地效應是什麼呢?

首先以一個實驗來說明地震波如何在盆地內傳播。假想你被關在一個四周只有門和牆壁的密閉房間內(以下括號說明為盆地效應之情形)。現在請你在房間內隨意奔跑(在盆地內的地震波),於每一次手碰到牆壁或門後,再往其他的方向跑(地震波反射回到盆地內)。

剛開始的時候,你會因為精力充足,會用很快的速度到處跑(地震波產生許多次的反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你的體力愈來愈差(地震波的能量減少),速度也就會慢下來。最後,你會因為完全沒有體力(地震波的能量全部消失),而躺在地上(盆地的地震動停止了)。

我們可以將前述的實驗整理成如圖一的示意圖。圖一為只有一層土層的虛擬盆地剖面,圖中的箭號代表地震波傳播的方向。因為岩盤比土層堅硬,由盆地內傳到岩盤的地震波大部分會被反射回到盆地內,只有非常少的部分會折射到岩盤內(沒有顯示在圖內)。

只要地震波的能量充足,就這樣來來回回的,經過多次反射、折射效應,直到地震波的能量全部消失,盆地的地震動才會停止。像這樣,因為無法離開盆地內的地震波所產生的多次反射、折射效應,而讓搖晃時間變得比較長的現象,就是盆地效應。

盆地在地震時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在盆地的周圍附近的地震動會比盆地的中心來得大,稱為盆地邊緣效應。還有,因為盆地內的岩盤的形狀,也有可能會讓反射後的地震波,聚集在地表的某一區域,而造成很大地震動,稱為盆地聚焦效應,如圖二。

台北盆地是國內首善之區,偏偏其地層屬於軟弱地層。這讓人十分擔心將來有可能在某一個地震中,盆地效應再加上土層放大效應等情況,會讓大台北地區的某些區域受到嚴重的災害,因此要呼籲大家一定要注重防災意識和準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