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 香港是僧侶開闢的

星雲大師 |2016.07.31
2439觀看次
字級
世間上的人都習慣罵人,佛陀會呵斥不明理的人嗎?會的,不過佛陀呵斥的很藝術。比方他說你愚痴、你不知慚愧,甚至最嚴重的一句話:「非人」。所謂「非人」者,就是「不是人」。「
根據《五分律》記載,佛世時,佛陀的弟子迦留陀夷比丘,因為皮膚黝黑,有一天傍晚入城到一戶人家去乞食,由於光線不足,一位孕婦誤以為是鬼魅,受到驚嚇而流產;因為這樣的因緣,佛陀因此制訂「過午不食」戒。
一九九六年大師於紅磡香港體育館宣講《阿含經》,二萬餘人聽講。

文/星雲大師

香港素來被稱為「東方之珠」,由於它是個國際性的商業貿易中心,文化發達,經濟繁榮,人文薈萃,是今日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受到舉世矚目,直可比美紐約曼哈頓;甚至對於世界經貿發展的影響力與重要性,也堪與華爾街並稱。

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二、三百年前,香港也只是一個小漁村,幾百年來發展快速,令人刮目相看。當然,香港能由一個彈丸之地,發展成為今日全球重要的國際經貿與航運中心,必定有它發跡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僧侶杯渡禪師,他應該是香港繁榮的第一個啟動者。

杯渡禪師是晉代僧人,根據《梁高僧傳》記載,他的神異奇蹟很多,例如能「浮木杯於水,憑杯渡河」;正是由於他能乘木杯渡水,所以世人便以「杯渡和尚」、「杯渡禪師」稱呼他。現在我們唱的〈僧寶讚〉裡,有一句「浮杯渡海剎那時」,講的就是杯渡禪師乘木杯渡海到屯門山的故事。

「屯門」是中國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的香港地名,屯門山就是現在的青山,當時杯渡禪師在此居住,並建有一座「青山寺」,最初的寺名就叫「杯渡庵」或「杯渡寺」,這也是香港最古老的佛寺。

因為有了杯渡禪師到香港開拓之後,相繼的香港就有了佛教信徒,並且慢慢發展。一直到一九三○年前後,棲霞山的若舜老和尚,以及泰州的靄亭長老,他們到香港弘法,從此香港的佛教便開始動了起來。

人才相繼 推展文化教育

此中若舜老和尚得到何東爵士與蓮覺居士,以及後來的何世禮上將(曾任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支持,在香港九龍塘建了鹿野苑道場,成為棲霞山的下院,實際負起佛教弘法利生的度眾功能。而蓮覺居士也創立了東蓮覺苑,並設立第一所佛教學校「寶覺第一義學」,以及成立「寶覺佛學研究社」,專門培養弘法人才。其晚輩,也就是第二任苑長林楞真居士,繼承前人志業,繼續致力於興學育才的佛教弘法事業,對香港佛教做出極大的貢獻。

再然後國共內戰,很多出家人紛紛湧入香港,如金山寺的太滄、常州天寧寺的證蓮、佛教論師印順法師等人,以及年輕一代的演培、海仁、仁俊、月基、佛聲等,他們也加入了香港佛教的行列。甚至「東北三老」,即:倓虛、樂果、筏可,他們的弟子如覺光、洗塵、永惺、大光、聖懷、宏量、應成、融靈等,也紛紛到香港弘法,所以形成江蘇和尚與東北出家大眾共同在香港創辦學校、醫院、老人院、圖書館等各種佛教事業的局面。

此中值得一提的是,嚴寬祜居士早年成立了「香港佛經流通處」,大量刊印、流通佛經,甚至到美國興建玉佛寺,成立德州佛教會,開辦菩提學院中文學校等;後來也和我們的佛光會合作,在大陸各地興建希望小學及醫院。他不惜一切,把所有資產全部投注在佛教文化、教育及慈善事業的推展上,真是古今少有。

佛經講座 改變港人生活

最近數十年來,我們在紅磡香港體育館幾萬人的佛經講座,每年三天,從未間斷,也未曾減少;每次都是場場滿座,擠不進來的人只好在門外看電視牆,真是比歌星的演唱會更為盛況。一下子也把香港佛教提升到了頂點,不但信徒增加了,各寺院庵堂人滿為患,也帶動香港各大學,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香港理工大學等,幾乎每年都會安排我去做一次講演,每次也都是座無虛席。聽眾當中,有學者、教授、醫生、律師、政府官員、銀行家、企業家、演藝人員等,也在香港造成轟動。

除此之外,香港大學還成立佛學研究中心,授課的老師大半是佛教的法師,如廣興法師、法光法師等。另外,香港中文大學也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合辦「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並承蒙二校均頒授給我榮譽博士學位。尤其一直讓香港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把我一年一度的佛經講座,譽為是「香江的一朵淨蓮」,認為佛法改變了香港人的信仰與生活。

所以,揆諸香港今日的繁榮,不是由佛教僧侶所帶動、助長的嗎?佛教的動能、力量,確實能幫助社會和諧、繁榮、進步與發展。因此,希望香港的特首、官員們,不可忘記佛教對香港的開創之功。

過午不食

根據《五分律》記載,佛世時,佛陀的弟子迦留陀夷比丘,因為皮膚黝黑,有一天傍晚入城到一戶人家去乞食,由於光線不足,一位孕婦誤以為是鬼魅,受到驚嚇而流產;因為這樣的因緣,佛陀因此制訂「過午不食」戒。

過去在佛學院時,我也有一段時間,為了砥礪自己嘗試過午不食,實踐一段時期後,身體漸漸消廋,無法支持下去,才不再堅持。

可是現在有一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道行,實行過午不食,或是日食一餐,更甚者只喝水充飢、或以水果裹腹……,這些作為,只是造成別人的麻煩而已,佛陀也批評過這是不如法的。

例如:為了你過午不食,重要的會議開到一半,就非得停下來用餐,以免耽誤中午的時辰;為了你晚上不吃,只能喝流質,別人還要特地為你煮流質的食物,增添許多的麻煩。如果說,吃水果、野菜就是有修行,那麼山林裡的猿猴牛羊,不都成道了嗎?

佛陀未成道之前,經過六年日食一些麻麥的苦行生活,最後體悟到苦行是不究竟的,所以毅然放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得以體力恢復,最終在金剛座上證悟成道。

對「過午不食」的修持,我並不主張,吃或不吃,是健康的問題;美食陋食,是經濟問題,或是環境、風俗、習慣、制度等問題。多吃與少吃、應吃與不應吃、可吃與不可吃,對修行來說,應不是那麼重要的問題。

像患有糖尿病的人,如何過午不食呢?尤其現在的社會,大家工作忙碌,也不必堅持要過午不食。倒是能「過午少食」,少吃一些,或是晚上避免因為工作加班,再去吃宵夜,補充體力。依現在醫學保健的角度來看,晚間吃宵夜,不但容易造成腸胃的負擔,身體也容易出狀況;若能少食則有益於腸胃的保健,身心會感到舒服,睡眠品質也會更好。

不過,現代人多是「遇早不食」,早上不習慣吃早餐,常常與午餐一起吃。其實用過晚餐後經一夜的休息,腸胃經過十幾個小時未進食,若早上不食,胃腸容易磨損受傷,這時還要勞煩別人看顧。像這樣道行還沒有修持,就已經損滅許多福報了。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吃得飽,對於一天的精神力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我想,修行並不一定要在「吃」的上面計較,當吃則吃,不當吃則不吃,身心平衡才是修行之道。

非人

世間上的人都習慣罵人,佛陀會呵斥不明理的人嗎?會的,不過佛陀呵斥的很藝術。比方他說你愚痴、你不知慚愧,甚至最嚴重的一句話:「非人」。所謂「非人」者,就是「不是人」。「不是人」是很嚴重的事,他沒有道德、沒有禮貌,不像個人,應該笑的時候不笑,應該講話的時候不講,應該歡喜的時候不歡喜,應該做好事的時候不做,應該跟人相處的時候卻孤癖、不隨緣。

佛教是以人為本,因為人有人性,有仁慈的心,有正派,有道德,如果你沒有慈悲心,好殺、好鬥、自私、欺人、邪惡,佛陀就定為「非人」。確實,在今天的社會裡面,有很多的人不隨緣、不和諧、不隨喜、不隨作,古怪的性格與人格格不入,孤僻怪異,又不能合群,我們應時時檢查自己,在團體裡要做個合眾的人。

佛陀曾批評不發心行菩薩道的人,自私自利,不願普度眾生,只想自己解脫,這種無法延續佛法慧命的人是「焦芽敗種」。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其實在社會上,有一些人只知明哲保身,不護公理,沒有正義,只知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會感嘆社會風氣敗壞的人,也是焦芽敗種,算是非人。

所以佛陀教誡弟子,不可以做五種不像人的「非人」,表面看起來,雖然一樣有眼、耳、鼻、舌、身五根齊全,可是他的言行、思想、性格不像人。例如聞善不著意、應喜而不喜、應笑而不笑等,就不像一個人。

我們平時看到一隻小狗,歡喜對牠,牠也會對著我們搖尾巴。甚至花草樹木,如果你經常對它愛語讚美,它也會活得很茂盛,開得更美麗、燦爛,展現美麗的風姿來回報你。這個時代是個有聲音的世界,講話要大聲;這個時代是個有彩色的世界,臉上要有笑容,笑容就是彩色;這個時代是個有動作的世界,你有動作,才表示你是一個活著的人。

非人不可做,要做「全人」,也就是有德的人。期許每個人要培養「隨緣合眾」的性格,當別人歡喜的時候,也能跟著一起歡喜;應該讚美他人的時候,就要隨喜讚美;當大家在交談,氣氛愉悅時,也可以隨喜加入;大眾出坡工作時,更不能偷懶置身事外,也要一起參與。能夠如此,才是人格健全,才算具有隨眾隨喜的菩薩性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