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正視慢性精神病患的長期照顧需求

執筆人:楊玉欣 前立法委員 |2016.04.25
4022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楊玉欣 前立法委員

日前台北市內湖發生街頭殺人事件,由於兇嫌手段過於殘忍,案發後引起台灣社會極大震撼,各界譴責暴力之餘,也開始反思事件發生原因及後續改進措施。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媒體與部分公眾人物將矛頭指向兇嫌疑似患有精神疾病,平時是社區鄰里內的高危險份子,嚴重威脅居民安全,並且主張應該對這些人加強「管理」、強制就醫。一時之間,精神病患彷彿成為眾人畏懼的不定時炸彈。

如同其他大多數病類一樣,罹患精神疾病並非當事人自主意願可以控制,尤其現代社會每一個人從小到大要面對升學、考試、工作、家庭等等多方面壓力,每年至精神科、身心科看診人數超過兩百萬人,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其實是現代社會極為常見的病類。我們不應該只為了特定事件,就把所有精神疾病患者與暴力攻擊畫上等號,這類過度簡化的思惟與報導,不僅容易煽動歧視,也會汙名化特定族群。

不可諱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無法體認自身病況,難以建立病識感,這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病人可能拒絕就醫、不遵醫囑,導致病況逐漸惡化。更有甚者,精神疾病引發的失能及社會孤立問題,以及病患家庭所承受的生活及經濟壓力,往往是壓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容易衍生出許多社會悲劇。

長久以來,關於精神疾病的照顧問題,始終呈現出兩股不同意見相互拉鋸,許多病友團體認為,家庭無力扛起照顧重擔,將病人送去住院實為不得已之舉;但是部分社福及人權團體卻主張,精神醫療及照顧應該去機構化、社區化,盡可能縮短病人住院天數。

去機構化、社區化是國際精神醫療及照顧服務的主流發展趨勢,主要原因在於,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因長期住院,過度依賴醫療機構相對封閉的環境,導致其人際溝通、社會功能與復健潛能日益縮減,反而會讓病患難以回歸一般生活環境。有鑒於此,台灣若要跟上歐美先進國家腳步,推動精神醫療去機構化,無疑是一件好事。

然而,去機構化所需配套措施必須充分完善,社區照顧資源必須足夠,否則,去機構化很可能弄巧成拙,甚至造成反效果。事實上,我國精神病患照顧體系正陷入法規、政策推動去機構化,但配套措施卻成效不彰,導致醫界不滿、家屬叫苦連天,病人也未獲得完善照顧的窘境。

試以強制住院為例,為避免過度侵犯人身自由,台灣在二○○七年修正《精神衛生法》,提高強制住院門檻。修法後強制住院判定程序變得極為嚴謹且冗長,精神疾病強制住院人數從修法前每年三千多件,大幅下降至近三年每年只剩下六、七百件。但是,作為配套措施的「強制社區治療」,每年服務個案僅約六十幾人,根本無法填補強制住院門檻提高後的醫療及照顧缺口。

從政策規畫來看,若想根本解決問題,避免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傷人悲劇一再重演,政府應該重新檢討精神衛生體系及社福資源配置,充裕社區照護服務,改善精神病患社區照顧及復健資源。除此之外,馬政府與即將上台的蔡英文政府,都將「長照照顧」列為施政重點,筆者認為,長照服務不是老人專屬,因慢性精神疾病而失能的病友,以及其他心智類障礙者,他們的照顧需求,也應該納入於長照服務範疇。

內湖悲劇顯示出,政府推動精神醫療去機構化,但配套措施卻沒有做好,社區照顧、復健及家庭支持服務嚴重不足,才會導致病人長期在社區中沒有獲得醫療服務,病情不斷惡化。

筆者深信「問題是創造價值的契機」,許多社會悲劇背後,往往隱藏著我們應當去深思、研究的結構性問題。衷心期盼政府與民間社會能夠正視慢性精神病患的照顧需求,醫療及照顧系統的改革,才能從根源解決越演越烈的照顧問題,避免悲劇一再重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