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家 雷光夏

阮愛惠 |2016.01.29
2359觀看次
字級
很難歸類雷光夏這樣的音樂人。一般用「音樂詩人」、「音樂藝術家」來定位她。她的音樂作品不流行,但只要喜歡上她的音樂,從此位居「鐵粉」之列,不但把她的音樂當紓解心情的靈藥,而且不論她出片的速度再慢,這群人永遠都站在原地靜候。圖/雷光夏提供
上海的音樂分享會。圖/雷光夏提供
雷光夏的的鐵粉,無論她隔多久才出新專輯,始終在原地等候她。圖/雷光夏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很難歸類雷光夏這樣的音樂人。一般用「音樂詩人」、「音樂藝術家」來定位她。她的音樂作品不流行,但只要喜歡上她的音樂,從此位居「鐵粉」之列,不但把她的音樂當紓解心情的靈藥,而且不論她出片的速度再慢,這群人永遠都站在原地靜候。

這個在台灣流行樂界少見的現象,去年十二月雷光夏推出出道二十年的第七號作品《不想忘記的聲音》專輯時再次顯示。距離她的上一張個人專輯《黑暗之光》時隔九年,粉絲不但沒有忘記她,而且以實際的購買行動,以及現身在她於TICC舉辦的《消失的奏鳴曲》演唱會上,告訴她:「我們一直都在。」

創作旅行 穿梭捷運

過去不曾認識雷光夏音樂的人,自去年十二月十九日起,乘坐台北淡水信義線捷運時,就有機會聽到她打造的捷運進站音樂〈旅行〉。

這是她應「台北聲音地景計畫」之邀所作,採用鋼片琴、鋼琴、吉他,交織出音樂鐘般的美妙樂音,讓民眾在捷運列車即將進站到抵站的三十秒等待時間內,也能感受到宛若小旅行的趣味情境。

能為廣大的捷運乘客作音樂,雷光夏感到很榮耀。「捷運紅色線的前身,其實就是淡水線的老火車,我記得在學生時代曾搭它去淡江大學上課,當時沿路都還是農地、芒草、水筆仔。在淡水線的盡頭,是侯孝賢拍《小畢的故事》的場景;紅線的另一端,則是非常城市指標的台北一○一,因此這列車對我而言,就像是從過去、駛向現在、未來。我的音樂如果可以為生活增加一點想法,我都會盡力去做。」她說。

雷光夏真的非常盡力,她花了五個月時間,總共作了四個不同曲調的版本,期間不斷徵詢各方意見。她說:「因為月台廣播系統是單聲道,有些音樂風格展現不出。我不斷測試、調整音頻、重新混音……只有我自己知道,細微的差別在哪裡。大家都叫我不要鑽牛角尖了,但聽說這段音樂會播放很久,我不希望有瑕疵。」

雷光夏的「龜毛」,從以前到現在、作廣播或是創作,都是這樣的。「我的音樂和廣播,都像細緻的手工業,表面上聽起來舒服輕快,但很多細節是花很多時間調整的,結果非常好,沒有讓自己後悔。也許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聽不出差別,但久了以後,還是可以辨別出來。」她笑說。

雷光夏曾在台北愛樂電台,主持古典音樂帶狀節目十四年,一天三小時的節目,她花相對的時間,企畫和選曲,每一句旁白都要構思過,十四年下來,她覺得已經把能付出的都用盡了,所以後來選擇離開。之後休息了三年,才又重返電台,在每周日下午三時到五時,重新啟動《聲音紡織機》。

雷光夏說:「我本行學傳播,主持廣播節目很自然。可是我真正喜歡的,還是做一個幕後創作人。離開電台後,我接了一些配樂工作,也再次進入自由創作,試著回來,好好凝視自己內在的層次。」然而凝視自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有很多真誠的東西,需要去整理,再用藝術的方法呈現出來,有時一邊作著,很多疑問慢慢跑出來。

音樂精神 唯有熱誠

雷光夏同時要面對的,還有數位化時代,大家都不想買實體專輯的艱難現實。那麼,「作音樂的意義到底變成什麼?」她不斷糾結著。種種問題作梗下,雷光夏放棄了文化部的補助申請,也考慮停下專輯的製作。還好家人和朋友都很擔待她的躊躇不前。百般難解之際,雷光夏去了一趟歐洲。

在匈牙利時,她因緣際會在民眾活動中心,聽到當地的傳統音樂,樂風接近新疆音樂,一旁的小市民隨著音樂跳舞,跳得好開心;她還看到一位街頭藝人,獨自站在街頭,不停歇的演奏,和絃也不用換,一直彈下去。當下她突然感覺,音樂對她而言,不再是壓力和包袱;而她終於發現,音樂的精神,不在演奏什麼,而在演奏時的熱誠。

之後她到了維也納,想找一位小號手來幫忙作配樂。在那裡,她結識了一群很厲害的樂手,他們聽了她的樣本曲後,非常喜歡,於是配合她完成了專輯的最後一首歌。她發現自己的作品,竟有跨越性的感染力,十分驚喜;原來在音樂的國度裡,她還有太多未知的、取之不盡的東西。回台後,她再次走進錄音室,決心出一張完整的專輯:「我不作數位發行、串流,還是決定要出實體CD,這就是我對這件事情的想像格式,也是我這段時間以來,經驗過的種種痛苦,以及快樂過程的敘述形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