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效應 跨界閱讀歷史

文/朱玉昌(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6.01.17
2228觀看次
字級

文/朱玉昌(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本書,若能掀起一陣狂潮,帶動產值,是出版產業鏈上每位工作者夢寐以求的事,這不只關係到原創者的想法、作品是否受到肯定,更代表著出版者獨具慧眼。好故事,永遠有市場,但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作品,卻可遇不可求,感覺像是靠天賞飯吃,這種觀念在過去某種程度是成立的,爾今,處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懂得整合資源者,就掌握了市場先機。

時光推移考古疑點出現

一九七八年,西安兵馬俑被發現後的第四年,時任法國巴黎市長的前總統席哈克造訪西安兵馬俑博物館,讚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四十年來,世人總習慣以「秦始皇兵馬俑」來統稱這個經過千年沉睡的地下軍團。

然而,坊間始終不斷有學家以微弱的聲音挑戰兵馬俑坑道並非秦始皇陵地宮的說法。隨著時光推移,更多考古疑點出現,二○○九年,大陸中央電視台製作《兵馬俑主人之謎》專題紀錄報導,兵馬俑為「秦宣太后」陪葬品之說正式浮上檯面。

在戰國史料中,關於「秦宣太后」的記載,光太史公作《史記》即重複介紹「羋氏是秦惠王之妃羋八子,為秦昭襄王之母」多達三次。《後漢書.西羌傳》裡也略敘了宣太后與義渠王的情仇。

最膾炙人口的事蹟,莫過於《戰國策》中〈韓策.楚圍雍氏五月〉與〈秦策.秦宣太后愛魏丑夫〉兩篇,其中〈楚圍雍氏五月〉篇因宣太后有色級言論,曾引來後世史家負評撻伐。此外,「太后」稱謂、「垂簾」專權皆始自於她,而「羋月」之名則是當代根據兵馬陶俑身上找到的殘字「羋」、「月」及阿房宮筒瓦殘跡上所刻鏤的秦惠文王妃子「羋月」文字合體而得。

伏案筆耕一百八十萬字

作家因某個事件觸發創作靈感,文壇屢見不鮮。女作家蔣勝男緣於此,伏案筆耕大河小說《羋月傳》,該作品二○○九年起,連載於文學網站「晉江文學城」,至二○一二年授權給花兒影視改編為電視劇,再到二○一五年八月正式集結出版,全書共計六卷,一百八十萬字,歷時六年,也算一個浩大工程。電視劇則於出版同年十一月底播映。

由於電視劇組擅長強力造勢導引,促使小說連載未完、電視未演先轟動的預熱潮,多數讀者和觀眾已將其視為《後宮甄嬛傳》宮鬥系列作品而有所期待。事實上,不同於甄嬛,羋月為歷史上曾經活過的一個真實人物,不似憑空創造的虛擬生命可以任意揮灑,所謂「歷史是歷史」,「小說歸小說」,小說家下筆仍須遵從「歷史宿命」而無法更改,在大歷史結構下,只能在人物未盡的史料中填補想像空間,因此,《羋月傳》非宮鬥為主,而是論述一個女人自我實現的故事。

果然,《羋月傳》電視劇集甫上檔,收視率節節創下高點,網路視頻首播日,十二個小時之內,開啟全屏播放統計量高達二點六億次,連帶圖書市場原著小說銷量跟著水漲船高,依「亞馬遜中國」購物網所公布的二○一五年度圖書銷售排行榜分析指稱,電視劇上檔一周後,書籍銷售量大幅攀升,較未上映前一周明顯成長一點五倍,足見觀眾在迫不及待,欲知後事,先睹為快的心理簇擁下,所誘發的經濟效益。

電視劇第一輪播映剛下檔,網民引爆的正負熱力卻持續蔓延中,台灣繁體版小說也將陸續出版上架銷售,這把「羋月之火」能否兩岸燒遍,只能細細地追蹤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