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畫的文學底蘊(一)

文與圖/陳牧雨 |2015.07.28
6250觀看次
字級
宋代蘇東坡有一次讀了王維的詩並觀賞王維的畫之後說:「味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的來源。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宋代蘇東坡有一次讀了王維的詩並觀賞王維的畫之後說:「味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的來源。

王摩詰即指唐代的王維。王維在中國畫史上被稱為南宗山水畫的始祖,畫與詩一樣有名。王維的畫以山水為主,他也有許多描繪山水的詩,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讀起來,很自然的就畫意盈胸,因此很容易入畫。

所以中國的山水文學與山水畫,是有非常密切且不可分隔的關係。

說起中國山水詩的濫觴,我們不能不提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的這段名言:「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其中「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一句,更是闡明了中國山水詩的發展。

大家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老莊思想的盛行,以至於文人大都崇尚清談,所作的詩大都類此,稱之為「玄言詩」。劉勰的意思是:此崇尚老莊思想的清談之風消褪之後,中國才產生了第一位專以山水為題材的詩人謝靈運。謝靈運為了從山水裡尋求詩作的靈感,因此也身體力行的走入大自然的山水之中。

據說,謝靈運為了便於遊山玩水,還發明了一種登山用的木屐,上山用的木屐有如現代的高跟鞋,前低後高,上山時走斜坡就如履平地,反之,下山時,木屐則是前高後低。這種木屐就被稱為「謝公屐」。

我曾在宜蘭的木屐博物館看到改良過的謝公屐,木屐的高跟部分是可以卸下來的,上山時裝在木屐後半部,下山拆下裝於上半部,履平地則直接拆下即可。看來是很方便,只是我不了解為何沒有風行起來。

也曾經看過一篇台灣文化界享有盛名的人士發表文章,內容概略敘說中國自從老莊思想沒落之後,從此沒有真正的山水詩人與山水畫家。

他的立論基礎是認為老莊崇尚自然,因此老莊思想沒落之後,中國的山水畫家與山水詩人的作品都是虛偽不真實的。這與劉勰《文心雕龍》的觀點顯然背道而馳。

由於道家崇尚自然,所以有很多學者認為老莊重視自然的山水,但是如果細讀《莊子》和《老子》,卻發現事實不盡然如此。

老莊筆下的自然其實應該解釋為「順其自然」,也就是道家「無為」的實踐。比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帝王》);「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莊子.天運》)。

因此,我們不能把老莊的「崇尚自然」,認為就是崇尚大自然的山水;然而就山水詩而言,也有人認為不能以謝靈運為起始。比如錢鍾書先生就說:「山水方滋當在漢季」;也有人認為是先秦、兩漢,或是建安時期。

其實,在謝靈運之前,當然也可以找到很多描寫山川盛景的詩文。只是在魏晉南北朝,清談盛行的時候,描寫山水的詩文變少了,以「談玄」為主要內容的「玄言詩」大為興盛。這樣的狀況,一直到莊老清談之風沒落,才產生了以創作大量山水詩聞名,且影響後代詩人甚巨的詩人謝靈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